摘 要: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對浙江省漁船數量已建或在建現有漁港碼頭進行調查統計,分析現有碼頭主要存在問題,并對漁港碼頭結構形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漁船標準化;漁港碼頭;裝卸工藝
浙江省北起杭嘉湖、南至平陽、蒼南縣的沿海平原,主要在錢塘江、椒靈江、甌江、飛云江、鰲江等河流堆積形成的淤泥質海岸[1],且水位變幅大,浙江省漁港碼頭水位差一般為5m~7m,碼頭結構形式眾多。統計浙江省各個漁港碼頭結構形式,分析碼頭特點和發展趨勢,對浙江省漁港建設及漁港經濟區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漁船數量及靠泊作業方式
根據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2015年漁船統計數據,全省在冊漁船19701艘,鋼制漁船13030艘,占總漁船數66.14%,木質漁船占總漁船數33.86%。其中24m以上漁船占全部漁船61.31%;12~24m漁船占全部漁船8.72%;12m以下漁船占29.97%。從浙江省各個漁港漁船作業方式調查統計,主要有順岸式、頂靠、并排靠泊。
2 浙江省漁港碼頭結構形式
2.1 現有碼頭主要結構形式
浙江省海岸帶沿岸主要以淤泥質為主,且覆蓋層較厚,為了適應較差的地基情況,漁港基本采用高樁碼頭結構和浮碼頭結構;除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岙口內或特定的基礎條件下采用重力式結構。
2.2 碼頭結構形式主要存在問題
現有漁港碼頭為常規型高樁碼頭、浮碼頭及重力式碼頭結構,但根據徐皓[2]海洋漁船發展現狀分析,漁船船型較多,木質依舊在小型漁船中大量使用,老化現象嚴重,設備落后,漁船靠泊作業方式多樣化存在以下缺點和不足。
1)現有漁港主要存在“小漁船配大碼頭”的問題,以二級漁港為例,碼頭設計代表船型為270HP的漁船,可方便24m以上漁船靠泊作業,但12m及以下漁船數量較多且體型較小,停泊上下碼頭比較困難,基本以現有斜坡護岸就近靠泊卸漁,漁港內漁船整體較為混亂,不利于漁船管理部門監督管理,嚴重影響了港池最大化利用。
2)漁船靠泊作業方式較多,無統一標準,漁民靠泊操作不規范,碼頭材料主要以混凝土材料為主,船舶撞擊后導致碼頭主體結構和附屬設施損耗較大,影響結構耐久性使用,從而增加碼頭的維修費用。
3)漁港碼頭上下裝卸漁獲物,主要以人工,船用吊機等作業方式,不僅裝卸作業時間長,效率低,而且不能明確漁貨捕撈量,從而限制了碼頭的通過能力,影響了海洋整體生態系統。
4)漁港整體發展不平衡,二級及以上漁港,碼頭結構形式單一,12m及以下船舶靠泊作業較困難。三級及等級以下漁港處于未開發階段,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漁船轉型變化,不符合振興鄉村建設的發展規劃。
3 漁港碼頭結構形式探究
1)漁港經濟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浙江省建設沿海標準漁港共有208個,其中中心漁港10個,一級漁港18個,二級漁港35個,三級漁港43個,等級以下漁港102個,基礎建設基本全面覆蓋,但是相互輻射影響較小,不能最大發揮漁港的經濟效應,應以中心、一級、二級漁港為中心,豐富漁港多功能化;三級及等級以下漁港同后方腹地發展規劃相結合,建設符合當地發展的漁港碼頭規模和等級。
2)漁船標準化:根據《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關于印發海洋捕撈漁船減船轉產實施方案的通知》(浙海漁計〔2016〕31號),近海漁船“小改大、鋼代木”、漁船轉產轉業、玻璃鋼船等項目實施。因此,在浙江省內需要升級改造一批現代化多功能的漁港碼頭以滿足漁船發展的需求。
3)裝卸工藝及物流運輸信息化:隨著海洋生態恢復,限額捕撈和定點上岸的推行,現有的人工為主裝卸工藝及運輸方式,現有碼頭裝卸設施相對落后市場對漁獲物的需求。
隨著小型漁船升級改造,鋼船、玻璃鋼船等新材料船型發展;漁港碼頭可根據其漁港等級及設計代表船型,在現有混凝土結構碼頭的基礎上,增加適合小型漁港發展的浮箱加樁基錨定結構、木質碼頭、鋼結構碼頭結合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希防沖撞設施碼頭;同時在現有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基礎上,根據建設材料調整設計使用年限10年、25年。同時大大相應減少漁港工程費用投入,符合三級及等級以下漁港發展投入規劃。
4 結語
浙江省經過幾十年的漁港碼頭設施建設,基本可滿足現有漁船靠泊作業,但為了漁港碼頭適應漁船標準化發展,方便管理部門對漁船日常管理,需要優化漁港碼頭結構,大小漁船分區停靠錨泊,發展新型漁貨裝卸設備,促進漁港在區域中發揮更大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郎鴻儒.浙江第四紀泥質海相沉積層的形成和鑒別[J].中國區域地質,1987(1):28-35.
[2]徐皓,趙新穎,劉晃,等.我國海洋漁船發展策略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2,39(1):1-5.
[3]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2015~2017年漁船統計數據。
[4]漁港總體設計規范,SC/T9010-200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5]陳萬佳.港口水工建筑物[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楊濤濤(1991-),男,陜西西安人,畢業于山東交通學院,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漁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