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學翻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先鋒。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是英譯中國文學的典范。本文通過讀者意識、譯者標準和環境因素三方面對林語堂的翻譯實踐活動進行分析,結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探討了林語堂翻譯觀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啟示。
關鍵詞:讀者意識;譯者標準;環境因素;林語堂翻譯觀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號角吹響,中國優秀文學作品譯出開始走到翻譯界的舞臺中央,但是,效果和影響卻不太如意,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外國譯者無法“身臨其境”以及本國譯者缺乏文化自信。當前的任務是在大環境中平衡“讀者”和“譯者”的重要性,總結經驗得出啟示,以便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學走出去,實現全球傳播和交流。林語堂作為享譽中外的翻譯家和文學家,翻譯水準和文化修養堪稱雙絕。重新審視林語堂翻譯觀,對中國文學走出去有著不容小覷的借鑒意義。
1 強調讀者意識
本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在異軍突起的文藝美學思潮中,以姚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理論強調了文學作品中讀者的主體作用。姚斯指出,“讀者本身便是一種歷史的能動的創造力量,文學作品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能動的參與接入是不可想象的”。(胡經之,王岳川: 1994)因此,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讀者的價值體驗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鑒于翻譯活動過程的復雜性,以及中外語言存在著巨大差異性,將中國文學作品譯出就需要重視讀者意識、強調讀者意識。林語堂選擇將沈復的《浮生六記》、張潮的《幽夢影》等作品譯介西方,避開譯者自身的喜好不談,此種選擇正是重視讀者意識的表現。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很淺顯,尤其美國國民在一戰后產生的迷茫心理再加上工業化的重大壓力,“他們希望從中國文化里尋找到精神的家園,希望回歸自然,崇尚田園生活”。(孫會軍,67-71)正是了解這樣的讀者需求,林語堂選擇這種恬淡風格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并在西方世界大獲成功。
同時,由于讀者存在差異性和個體性,雖然譯者在翻譯前都會潛意識地充當自己的預期讀者,并對譯入語作品預期讀者群體進行考量,但是滿足每個讀者的“期待視野”仍然是不現實的。強調讀者意識不僅依靠原文讀者或者譯文讀者,還要充分認識時代的變化和翻譯活動的變化,令源語文本的預期讀者在當時的層次與如今譯入語文本的讀者在現今的層次對等,從而實現“對癥下藥”。隨著中國強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面對我國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學作品,如何選擇才能在西方大放異彩,首先就是強調讀者意識,了解目標讀者的閱讀期待,再進行對等選擇,從而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
2 重視譯者標準
陳福康教授在《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中稱,在中國譯學史上,林語堂是第一個明確將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理論“學理剖析”的基礎的。(陳福康,2000)在當時,翻譯學科尚未建立,翻譯理論界多將重心放在譯文本身。林語堂在《論翻譯》一文中強調譯者標準,提及譯者需要具備對原文、對譯文以及對翻譯藝術的責任心。
林語堂在譯作《孔子的智慧》對“君子”一詞的處理就可見一斑。他將這一個詞分別譯為“gentleman”以及“superior man”等詞。(Lin Yu-tang, 2009)譯為“gentleman”時體現的讀者心理為“個人修養”,在“common man”中獨樹一幟;譯為“superior man”時則與“inferior man”相對,體現孔子的等級觀念思想。該書選入美國“現代叢書”(The Modern Library)之列,緣何成功?該書分為十一章,第一章的導言洋洋萬字,向西方讀者介紹闡釋孔子的思想、人品和風貌,并為該書正文分章節、設標題、作小序,方便讀者理解。這充分體現了林語堂先生作為譯者的責任心,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了范例。在譯出中國文學作品時,尤其要注重譯者標準,切不可僅存功利心,而枉顧譯者責任。佐哈爾強調,“在弱勢文化進入強勢文化的過程中,處于目標文化的邊緣,只有通過改變才能逐步向文學系統的中心靠攏”。首先的改變就是重視譯者標準,否則何談翻譯策略、翻譯標準等主觀性如此強的譯者工作。
3 著眼環境因素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一直以來,我國翻譯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活動側重于外譯中,這是一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才會不斷引進外來文化而輕視本國文化輸出。因此造成了一種較為尷尬的局面,由于英語的高普及度,人們不斷接觸英語文化和作品,思想開始呈現西化趨勢,這就是環境造就的外來強勢文化趨向。林語堂先生多將中國優秀典籍譯介西方,正是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卓越貢獻。
注重環境需求也是需要把握的重點。中國翻譯史的四次高潮有所體現:發展佛教弘揚佛法出現了佛經翻譯;加強不同文化交流促生了科技翻譯;半殖半封社會背景發展了西學翻譯;改革開放繁榮了現代翻譯。林語堂先生譯出的中國作品取得成功,也是適應了環境需求。“西方讀者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林語堂的主題確定與文化選擇,是林語堂英文著譯的內在動力。”(馮志強,2011)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注重環境需求,了解譯入文化群體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主題和文化譯出,令譯入文化群體愿意了解并接受該譯出文學作品。
翻譯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勒弗維爾對翻譯活動提出新的研究視角,指出翻譯是對原文本的改寫,并始終受制于三種影響因素:意識形態、詩學規范以及贊助人(Andre Lefevere, 1992)。譯作的出版不能離開贊助人的物質支持,贊助人會對譯者有所要求,這也屬于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林語堂在國內從不改稿,但是寫《生活的藝術》時幾經改稿,并且改動很大,都是聽從贊助人賽珍珠夫婦的意見,這充分說明贊助人對譯者的影響作用。國內的文學作品英譯本仍然潛意識將目標讀者定位國內,缺乏國際傳播意識。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具備國際傳播意識,與國際大型出版社合作,傾聽他者文化聲音,著眼于各種環境因素。
4 結語
處在翻譯重西輕中的年代,林語堂仍然選擇向西方傳播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用英文將中國哲學和中國品格介紹給對東方存在偏見的西方世界,無疑意義重大。如今中國倡導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將本國文學作品譯出是一個絕好途徑。重新審視林語堂翻譯觀,對中國文學外譯具有借鑒意義。把握好大環境的風向,著眼于各種環境因素;強調讀者意識,盡量滿足讀者“預期視野”;注重譯者標準,承擔起對原作、對讀者以及對藝術的三種責任。
參考文獻
[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 New York: Roudedge, 1992.
[2]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Confuciu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3]卜杭賓.論林語堂典籍英譯的成就與啟示[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4月(2):14-19.
[4]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
[6]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林語堂.論翻譯.翻譯論卷首.光華書局,1933年1月.
[8]孫會軍.從《浮生六記》等作品的英譯看翻譯規范的運作方式[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67-71.
作者簡介
張雪,女,漢,河北省廊坊市,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