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蕾 莫慧蘭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550025)
十九大以來,國家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此戰略不僅涉及到農村的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等方面,也明確了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鄉村文化歷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它的建設也一直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習總書記曾提到過,鄉村振興,就是要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更是明確了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建設中的靈魂主導地位,因此要大力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只有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才更能推動新農村的建設。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和農村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很明顯城市文化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城市文化被大家都認為是先進的文化,而鄉村的文化發展卻不同,它的傳統文化更多的卻是被大家視為是落后的文化,因此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鄉村文化日漸沒落,日漸被城市文化所侵蝕。一些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也逐漸被邊緣化,一些帶有當地特色的傳統的建筑或者是文化遺產也沒有被很好的保護,甚至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毀壞,人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程度也日漸衰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原有的傳統的鄉村文化不僅受到了城市文化的沖擊,而且它的一些腐朽陳舊的觀念也不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發展需求了,因此鄉村文化發展就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進退兩難。
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優秀的人才來主動參與建設,鄉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都應該是本村的農民。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較之農村,大城市擁有更多的資源稟賦,如經濟發展的更好,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文化設施更加齊全,娛樂活動更加豐富,也因此吸引了農村大量年輕的優秀人才不斷外流,他們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不愿意再回到農村,也因此許多農村都成為了空心村,或者只剩下了老人和兒童,這些弱勢群體并不能承擔起鄉村文化建設的重任,鄉村文化建設的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撐起的。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年輕而且優秀的人才不斷外流,也導致了一些帶有當地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就連本村年輕的優秀人才都不斷外流,鄉村的薄弱的經濟發展也更加無法吸引外來的優秀人才,因此這些問題都給鄉村文化的建設帶來了重重困境。
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是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的良好發展平臺,它可以為當地村民傳播先進的思想文化,并開展一些富有特色文化活動來滿足當地村民的精神發展需求。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而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比較低,發展質量也不是很高,因此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就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雖然在國家的大力幫扶下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仍存在發展不足、發展滯后的問題。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普遍存在數量較少、分布的位置比較單一、設施也比較陳舊的問題,一般農村都會擁有一個自己的文化活動小廣場,有籃球場、乒乓球臺、健身器械,周圍還有圖書館,有的甚至還有電影院,或者擁有相關的投影設備等等,但是他們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一個區域,所以它難以輻射到全村范圍,有的健身器械的種類也比較單一且陳舊,也很難吸引本村村民,而有些圖書館的藏書也不多,種類也不多,很難滿足本村村民的文化需求,因此使用率也不高。
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雖然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無可避免的受到了城市文化的沖擊,但是鄉村傳統文化畢竟扎根農村多年,其發展根基還是比較深厚且無可動搖的,它本身還是具備極強的影響力,現如今進行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增強農民對傳統的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增強鄉村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捧城市文化,鄉村文化得以傳承多年,不是沒有原因的,也必然是擁有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也是有很多文化精華需要我們去發掘,并且去汲取其文化養分,以便更好的助力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要保護當地的特色傳統建筑,這是一個鄉村發展的歷史,需要我們銘記,而當地的一些傳統文化禮儀、風俗習慣、特色手工藝、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需要當代的農民進行發揚以及傳承,它們不僅是一個鄉村的文化象征,也是凝結本村人心的靈魂所在。在鄉村文化建設的新時期,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對傳統的鄉村文化進行引領,剔除傳統鄉村文化的糟粕,汲取其發展的精華,引領當地村民樹立對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以此來助推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還是要依靠廣大村民的積極參與,僅僅一味的依靠國家和政府是不行的,只有當地村民齊心協力一起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才能建設一個符合村民發展需求的精神文明家園,才能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發展。人是一切事業發展建設的基礎,因此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先要整合當地的已有的人力資源,促進當地的優秀人才回流,同時也要努力引進外來的優秀人才。但是要想吸引優秀的人才,就必須先發展本村的經濟,不斷挖掘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只有經濟發展了,能夠提供充裕的就業崗位了,才能讓優秀的人才看到自我發展的空間,他們才愿意參與鄉村的建設。可以通過為回鄉人才提供優厚的創業條件和創業平臺為手段,鼓勵大學生、退伍士兵回鄉發展,投入到鄉村建設事業中去,不斷改善鄉村的文化事業。同時當地的政府也可以通過公開招聘,提高專業人才福利待遇的方式吸引更多外來的優秀人才參與本地的鄉村文化建設。并且動員當地有手藝的老人參與鄉村文化建設,他們可以通過尋找繼承人的方式將傳統工藝手藝代代相傳,弘揚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并且在對兒童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增強其對本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他們感受到傳統鄉村文化的魅力,記住自己的根在哪,未來成為優秀人才的時候也會想要回到家鄉,建設家鄉,推動家鄉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平臺,因此要想推進它的發展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依托。之前提到過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數量較少、比較陳舊、分布位置單一的問題,就是需要相當一部分的資金投入,問題才能得到改善。首先要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而且可以倚靠當地特色發展文化旅游業來吸引外來資金的流入,然后對一些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或重建。同時針對文化設施分布位置的問題,可以廣泛收集村民的意見,并且引進專業的設計團隊進行規劃布局,旨在盡可能增強文化基礎設施的輻射范圍,方便更多的村民進行享用,以發揮文化基礎設施應有的功能。政府也要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發揮其主導作用,逐步構建并完善相應的文化服務網絡,旨在更好的為鄉村文化建設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