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麗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435109)
關于土家族的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自潘光旦教授提出“巴人說”之后,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八蠻是巴國八個古部族的合稱。”“賨人”是土家先民之一,經歷了不斷的遷徙過程,最后在湘鄂川黔邊緣地區定居下來。并以“畢茲卡”、“比基卡”自稱。鄂西地處武陵山區,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土家族文化淵源流長,土家族基本分布在清江以南,主要分布區域有恩施、建始、來風、鶴峰、利川等地。
“鄂西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鄂西先民屬于漁獵民族,上山打獵,下地勞作,都喜歡插花戴草,加上土家人善于觀察總結,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對動植物的形象早已爛熟于心”土家人將這些形象抽象化為幾何圖形,織入織錦之中,才有了今天的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主要用作被面,俗稱“土花鋪蓋”,窩窩被(指小孩睡的小床用的小被面)、腳被,蓋裙等,由于被面較大,一床被面要用三塊大小同等、花紋和顏色相似的織錦拼成,民間稱這種接法為“接幅”,諧音就是“接福”的意思,有祈求興旺的美好愿望。
據統計,西蘭卡普紋樣有400余種,其中傳統紋樣有120余種,后期設計圖案200多種,現能織出來的傳統紋樣為80余種。西蘭卡普分類眾多,本文以傳統紋樣與現代紋樣兩類進行分析。
(一)傳統紋樣。是最古老、最具有研究價值的紋樣,既美觀又實用,是土家婦女超前審美意識的體現。傳統紋樣中動物類有陽雀花、馬畢花、實畢花等50余種。植物類有九朵梅、藤藤花、四朵梅等70余種。生活器物類有桌子花、椅子花、桶桶花等50余種。天象地輿類有大太陽花、大巖墻花、小太陽花等10余種。文字類有田字花、萬字流水紋等10余種。幾何勾紋類有八勾花、四十八勾等10余種。吉祥寓意類有雙鳳朝陽、鷺鷥采蓮等40余種。
(二)現代紋樣。是織錦藝人為了適應社會需求而設計的創新紋樣,多以自然環境為題材,如土家吊腳樓、月是故鄉明、開發山區、三峽風光等。另一類是反映本土風俗人情的題材,如二人吹笛、女兒會、土家少女、趕場、土家擺手舞、茅古斯等。土家織錦藝人將土家族民俗文化場景織入錦中,促進了土家織錦的創新發展,具有時代的氣息,獲得了游客的喜愛和認可。
西蘭卡普紋樣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不褪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土家織錦制作工藝獨特,使用一種無規律的“通經斷緯”手法織成。反織法在制造時,將正面朝下,反面朝上,因此,看上去全是線頭,但是斷掉的只是表面的色緯,藏在梭羅里面的暗緯(地緯)是不斷的,暗緯主要起支撐和加固的作用,所以外行根本摸不著頭腦,內行人也全靠織造經驗或是照著圖樣數紗定格來完成。土家織錦不受圖紋和色彩的限制,在織造過程中可隨時改變用色和圖紋,操作靈活,模仿表現力極強。
二是從造型方面來說,“土家織錦紋樣的造型是通過模仿自然,對生活物象進行綜合、解構和創造,將具象轉化為抽象、將圖騰崇拜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意象化與圖形化等方式呈現出來。”土家族婦女根據其圖案只能采用直線、多邊形、三角形、菱形、和方形等元素織成的特點,結合“勾狀體、植物勾形等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勾紋紋樣。”西蘭卡普中間為主體紋樣,以連續紋樣展開,簡潔又不失原型,程式化的格局,對稱均衡、靜中有動、剛中帶柔,具有強烈的律動感、形式感和秩序感。而左右兩邊部分為對稱的幾何圖形或是彩色花帶,用來烘托和突出主體紋樣,“兩端叫做‘檔頭’,一直保持著普通簡單的‘平紋’結構。
三是從色彩方面來說,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織草木皮,用草實染線,喜歡五彩衣物,……衣裳斑斕,語言誅離。”由此來看,勤勞聰慧的土家人利用武陵山區豐富的植被資源,將可做染料的植被制成染料,以滿足土家人“好五色衣物”的色彩追求。土家族民間一直流傳著“黑配白,哪里得;紅配綠,顯得足;藍配黃,放光芒”的配色口訣。所以土家織錦絕大部分作品以黑色、紅色和青色作為底色,在圖案的適當位置使用紅和綠,藍和黃等補色組合。土家人善于用顏色反襯圖形,突出主體紋樣,色彩鮮明,又在紋樣邊緣用白色或灰色勾邊,使圖底的對比色得到調和,因此土家織錦的色彩艷而不俗,極富魅力。織錦人根據不同的主觀感受和意象自由支配色彩,找到自己喜歡的顏色搭配方式進行編織,所以土家織錦紋樣相同,色彩卻有差異。
西蘭卡普紋樣在過去主要用作被面或小孩子的窩窩被,被面都是由手工縫制,而在現代機械化生產的沖擊下,被面已被使用簡便的紡織品所取代。西蘭卡普也由原來專用于被面的特性不斷的轉變為民族工藝品、紀念品,更多的向裝飾性與實用性發展。因此,將西蘭卡普紋樣運用到旅游產品中,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產品的結合,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連接的橋梁。
據調查,目前恩施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以民俗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的開發為主。民俗工藝品以土家織錦最具特色,不僅品類眾多,造型獨特,而且工藝復雜多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自從“硒”這一概念形成后,恩施州以硒為主的特色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市場上,主要有鶴峰葛仙米,恩施玉露茶,長友薇菜、土蜂蜜等。以蜂蜜包裝為例,可以看到無論從標志、圖案、材質再到包裝結構,都將西蘭卡普紋樣與現代產品緊密結合,這不是一味的挖掘傳統文化,也是對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應用。土家織錦紋樣主要以抽象幾何形為骨架結構,再填充圖案形成,如圖1中左邊圖形來源于土家織錦《鷺鷥采蓮》中蓮花的抽象紋樣,中間圖形來源于土家織錦《蜂子牡丹》中蜜蜂的抽象紋樣。因此,在設計蜂蜜標志時,運用土家織錦紋樣的構成方法,將蜜蜂原型與織錦手法結合,進行高概括、提煉,再進行變形、夸張,并采用大小不等,方向各異的菱形、方形和三角形進行組合而成(圖2)。色彩上主要運用蜜蜂本身的黑色與黃色,符合土家織錦對色彩的搭配形式。在圖形設計上,將其按照二方或四方連續進行排列,創造出新的紋樣,同時又保留有傳統紋樣的造型特點和色彩搭配,并將創新紋樣應用于產品的包裝上面(圖3)。由此可見,以鄂西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依托,使用土家織錦圖案進行裝飾,并體現鄂西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內容與形式得到了統一,極具民族特色。

圖1

圖2

圖3
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西蘭卡普紋樣卻有著文字所表達不了的魅力,是土家人民智慧的濃縮呈現。本文在介紹土家族文化,西蘭卡普紋樣的基礎上,試圖將傳統工藝與當地的旅游產品進行融合,并從平面美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平面美學的發展離不開審美學、傳統工藝與當地文化的滋養,試圖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今社會的共性,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