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素文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467000)
《文心雕龍》是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的文學理論專著,其中的五十篇大體分別研究文藝創作中某一議題,相互間既獨立又有關聯,體大思精?!娥B氣》篇是《文心雕龍》下篇創作論的第十七篇,論述保持旺盛的創作精神問題。劉勰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平心靜氣、勞逸結合,才能精神飽滿、思緒暢通。如若過分困神,將會折損創作活力。因此,作家養好氣,對于創作出好的作品至關重要。那么,在文藝創作中養氣有何必要,在繁雜的世間萬物和思慮中該如何養成自然和暢的創作心境,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雙重甚至多重視角來研究劉勰的論述。
《文心雕龍·養氣》篇本乎自然之道,認為創作主體的精力、修養、年齡等都會對創作時的思維產生影響,并提出要根據創作主體的情勢涵養心性的觀點。首先,劉勰認為創作時調整心理狀態是非常必要的。順應心性的自然諧和思理融合就可以情意流暢,如果鉆研過度,則會違背自然心衰氣竭。這是人性情的普遍規律,也就是文學創作時必然的心理規律。劉勰提出“養氣”思想,是要順應這一規律,隨性而寫,緣情而作。隨后,劉勰還強調了“養氣”,即調整作家創作心理的重要性。他認為生理年齡的不同特點體現在創作中也將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并從心理層面展開論證,這是一般人的資質,至于人的才分都是有限的,而智力的運用卻是無限的,如果挖空心思過分追求,就會耗損內在的精氣和外在的神思。
劉勰這種要求創作者在創作時要保持自然和暢心境的觀點,和他的創作自然性主張密切相關。為了確保創作的成效,文思如泉涌,這樣的心理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篇末的贊說:“水停以鑒,火靜而朗,無擾文慮,郁此精爽?!睆男睦韺W角度上看,良好的身心狀態更容易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靈感,克服困難,取得成就;而不良甚至消極的狀態容易讓人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采,不利于文學創作。因此,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季剛說養氣乃“求文思常利之術”,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劉永濟也深中肯綮地說,劉勰的“修養心神乃為文之首術”。
值得說明的一點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尚未形成獨立的心理學科,并沒有相應的專業術語來表示情緒、情感等概念,論著中提到的“神”、“心”、“情”等詞只是一類所指,在不同場合,根據不同的語境而稍有不同的意義。情感是態度中的一部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生理評價和體驗,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在創作中,情感主要體現在體驗生活、提煉主題、塑造藝術形象、展現美學價值等方面。如果創作者準備充分,良好穩定的情緒狀態能確保創作活動的持續進行。而心理學說的情緒,也是一種內部的主觀體驗,但發生某種情緒的時候,往往伴隨有一些能觀察到的外部行為特征。較典型的情緒狀態包括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其中,激情是一種短時間內發生的強烈的情緒狀態;應激是人在受到某種外界刺激而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人處于激情和應激兩種狀態下,人的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往往不適宜從事智力創造活動。而心境是一種穩定持久的情緒狀態,它是面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樣的態度體驗,因此具有彌漫性特點。積極樂觀的心境可以增強信心,使人充滿希望,從而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反過來,消極低沉的心境會使人缺乏信心,變得失望,人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效率也會降低。顯然,只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才是適合進行文藝創作活動。劉勰所要求的自然和暢的心理狀態,正是這種平常的、良好的、積極的情緒狀態,不是指的情感?!皠赵诠澬保褪侵刚{節某種心境,而“且或反常”、“煩而即舍”等,更是用來形容情緒狀態,絕非針對情感。
既然必須有良好的心境才有利于文學創作的順利進行,那么,獲得并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是什么? 《養氣》篇中說到,要“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币馑际亲屝那榉潘?,保養精氣,來求得靈感的降臨和思路的暢通。文藝創作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良好的創作心境能產生良好的創作效果,而達到這一境界全身心投入文學創作一定需要首先放松身心;因此“率志委和”是總的指導思想?!奥省保亲裱囊馑?;“委”,是托付的意思,“率志委和”就是遵循順應真實的身心,依托于心氣的和暢。首先,在開始創作前,要調整不適合文學創作的情緒狀態,理順思緒,使其清爽和暢。其次,在創作過程中,“煩而即舍,勿使壅滯”,如果遇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千萬不要勉強,不僅思維枯竭,會使心境更加壅滯,影響整體創作活動。從創作論上來講,“率志委和”是指一種身心舒暢、順應自然規律的生存境界;而“鉆礪過分”實為一種過分追求,用盡心思的違反生物自然屬性的作法。在實踐中確屬如此。作文本就是要直抒胸臆、表情達意,如果為求得好文殫精竭慮,過度消耗體氣,無異于用紙筆來自我傷害,這既有悖于養氣之道,也不是正確的創作方法,更不會是每個創作者的本心和最終目標。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朱光潛就認為整個創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美感經驗的過程,他把觀物看做是對美感的體驗,把寫作當做是對美感的回味。假如沒有做到,說明需要創作者凈化文思,回歸意象世界,將心理狀態調整到舒暢平和的最佳狀態。這也是“率志委和”要表達的意思。心理學認為,人可以通過意志等手段調節自身狀態,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方面。那么在文學創作活動中,意志一方面能夠順應創作者的心境,根據理智的要求來實現創作的形象思維活動;另一方面,它又能在創作者心理狀態發生偏離的時候,能動地將其調節到合適創作的程度?!娥B氣》篇中的“率志委和”正是對此種心理學原理的印證,它通過適應、調節和再適應、在調節,長效維持創作者自然暢達的心境,從而保證文學創作的順利進行。
我們知道,文學創作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所以劉勰認為,作者的創作活動也必須隨之采取靈活的方法,思路通暢即提筆,思路受阻即擱筆休息。他提出的“率志委和”、“煩而即舍……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這些方法,正是在應對文學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復雜狀況。在現實創作中就是這樣,思緒枯竭,如果硬著頭皮去寫,不僅黔驢技窮寫不出來,反而使得創作者思維壅堵,內心壓力增大,精力也透支了;如若暫時放下休息調整,精神得到休息,內心放松了,或許更能迎接創作靈感,培養文思,達到創作的一個飛躍。一旦人與自然相通,思意言交融,萬途竟萌,便可“舒懷以命筆”了。因此,劉勰提出的“率志委和”是一種順應自然、以退為進的哲學,它在創作實踐中有利于發揮出作者最大的主動能動性。古今中外已有無數文學藝術創作者證明。由此看來,《文心雕龍》確實揭示了創作活動的客觀規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養氣》篇中提出的“率志委和”有一個前提,平時要辛勤積累方可,這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這一點劉勰在和它關聯較大的《神思》篇里說得非常真切。《神思》云:“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睆娬{積累是前提,只有厚積才能薄發,離開這個前提,再如何放松身心、調養修整都是徒勞。由此看來,《文心雕龍》確為體系嚴密、論述系統之專著。
劉勰“養氣”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約1500年的時間,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尚沒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學理論,但是他所提出的順應自然本性去創作,尊重個性差異,因勢利導,不必為作文過分勞神苦思以致神疲氣竭的創作原則,以及那些靈活多樣的創作方法和生活哲學,至今依然給我們以啟迪。這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不僅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更值得我們去潛心品味和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