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艷 (山東建筑大學 250101)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國家發展的重點逐漸轉向鄉村,2018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又一次提到美麗鄉村的建設問題。就鄉村景觀建設的角度分析,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合理運用地域資源,體現不同地域鄉村景觀的特色,同時還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就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能夠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還可以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就人民需求的角度而言,美麗鄉村建設可以為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同時美麗鄉村建設還能夠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為城市人提供優質的休閑娛樂項目也提高農民收益改善物質生活。鄉村景觀規劃是從整體上對農村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確保地區景觀的完整,使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達到最大化,有效維護鄉村生態平衡,最終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性規劃。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能夠美化鄉村環境,提升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還能夠有效地保護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觀資源,向人們展示當地獨特風貌的同時,打造和諧環保的綠色生態環境,從而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好充分的準備。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在于優化人類聚居的環境,同時也是鄉村環境未來發展的方向,是鄉村生態系統最為理想的結構。鄉村景觀規劃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協調鄉村景觀與生態過程,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鄉村景觀規劃是農村建設模式所進行的探索與嘗試,同時也是決定鄉村居民環境建設質量的關鍵,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在于優化鄉村環境,滿足當地的生態需求,鄉村景觀建設的作用具體如下: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村地區的實踐結果均表明,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地區的經濟也能得到快速的增長,各種農作物的產量都會隨之提高。以湖北宣恩縣李家河鄉為例,產業結構調整顯著提高了煙農的收入,并且為當地的財政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再比如以展示當地民俗風情為主的“農家樂”生態觀光園,以提供休閑娛樂活動的方式來促進農業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村的建設。
鄉村景觀規劃注重從整體著眼,對鄉村環境進行統籌規劃,從而實現從設計到現實的轉變。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注重人地關系之間的平衡,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集約利用當地的優勢環境資源和顯著地域特征,通過合理地運用和開發當地的景觀資源,打造充分體現現代概念的鄉村景觀。
鄉村景觀規劃不僅有利于鄉村村落的布局,同時也有利于保護當地的民族文化。比如當地的建筑理念及文學作品都能夠鮮明地繼承民族文化特色,鄉土建筑景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民俗特色,所以,鄉村景觀是人們熟悉了解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途徑,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護鄉村的特色,實現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可以為人類的生產及生活提供適宜的條件,還能夠滿足人們日常所需的物質。所以,鄉村景觀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規劃時必須給予自然環境充分的尊重,還要盡可能保護環境。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來進行規劃,將人類需求及環境保護相互融合,從而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優良的條件。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生活著不同民族的人民,不僅風俗習慣不同,歷史人文也存在差異,并且已經逐漸成為不同地區民俗文化特有的象征。所以,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時,設計人員應當做到充分認真地調研,了解和掌握當地歷史沿革和人文風俗,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保護地方文化特色以及鄉村傳統的獨特風貌。
改革開放加快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速度也因此不斷加快,但是鄉村地區的建設水平明顯落后于城市,再加上受到經濟、文化及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鄉村地區的發展模式過于粗獷,許多地方依然存在生態敏感區濫砍濫伐、對鄉村環境生態污染較大的產業有增無減的現象,所以,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必須嚴格約束各類不正當的過度開發,“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手都要抓,確保將鄉村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目標落到實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城市人民環境質量水平顯著提升,配套設施也日益健全,各地區人均產值增幅明顯,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卻并未得到提升,從而導致城鄉二元化現象發生,對鄉村建設造成極大制約。
目前各省份的空間結構特征大致如下:其一,將城市作為中心帶動整個地區發展;其二,依托小城鎮構建城鄉共同發展體系;但是因為城鎮本身規模較小,就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對區域的輻射力明顯偏小,給鄉村景觀規劃造成極大的阻礙。
鄉村景觀主要將鄉村范圍內與人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景觀空間作為目標對象,主要涉及的空間類型有生活、生產和生態等三種,大體上可分為自然生態景觀與鄉村聚落景觀以及生產性景觀三類。本文主要針對上述三類景觀提供科學的規劃設計策略。
鄉村聚落景觀是整個鄉村景觀的核心所在,主要由生活景觀和建設景觀兩大部分構成。生活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庭院等服務設施,此類環境與村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能夠為居民帶來最直接的視覺體驗。鄉村建設景觀則是指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記錄了鄉村的發展歷史,能夠充分展現村莊的特征;以河南省的扒村為例,坐落于群山之間,不僅擁有宜人的自然景觀,還擁有瓷窯遺址等文化景觀,以及觀音堂、靈翁廟等古跡,對于禹州地方的建筑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在對鄉村聚落景觀進行規劃時應當遵循下述原則:
(1)尊重當地鄉村的特色,對當地已有的建筑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建筑的質量、構造及與環境的融合程度,詳細劃分鄉村現有建筑的類別,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措施,盡量避免破壞鄉村原本的面貌,保留鄉村原有的風貌,從而增強村民的歸屬感。
(2)在參照鄉村現有布局的基礎上,對路網進行合理地調整,在設計道路景觀時始終遵循安全、通暢、經濟及美觀的原則,從而構建出真正適宜人居的道路景觀。
(3)對鄉村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結合當地的風俗文化,提取典型的元素并在景觀營造中加以運用,彰顯地域特色文化,向世人展示當地文化的魅力,特別是在鄉村景觀的節點處,比如道路、入口等。
(4)通過走訪了解村民的意愿和需求,配建與鄉村景觀環境相吻合的各類服務設施。
生產性景觀即也就是由各種農村生產活動所構成的景觀類型,可以將其視為人類根據地理條件對自然進行改造的結果。對此類景觀進行規劃也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
(1)應當從大范圍的空間著手,確保鄉村景觀的統一性,在規劃時還應充分結合生態學原理,充分利用農田現有的景觀資源,確保農田生態環境不會受到影響,同時還要確保農田景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2)保護傳統農業的同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結合農業資源及當地城市人群的實際需求,借助當地自然資源,把景觀和農業生產活動融合為一體,采用先進的技術對觀光農業及項目內容進行規劃,確保為農民創造可觀收益。
自然生態景觀主要包括區域內的林地、河流、自然保護區等。自然生態景觀最大的功能在于修復當地的生態環境。在規劃和設計自然生態景觀時,必須要以生態理論作為依據,形成科學的模式:確保綠地面積充足;將原本零散的綠地斑塊串聯成一個網絡;同時還需要綜合考慮區域內所有的生態廊道、農田林網及人工林帶等,宏觀把握、整體規劃。將所有零散的綠地斑塊組合成一個整體性的系統,使自然景觀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