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理婷 李海兵 (湖北美術學院 430205)
非遺衍生產品是通過對非遺文化仔細研究而研發出來的一款產品,它凝聚著非遺文化,體現出歷史文化內涵,十分具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非遺衍生產品集文化元素、經濟元素、制造元素為一體,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制造業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非遺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產品設計在融入當地文化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特征,具有趣味性、實用性等特點。目前,第三產業逐漸興起,針對一些貧困地區,提出文化精準扶貧,在思想上對貧困地區群眾進行引導,讓他們有“擺脫貧困”的意識,從根本上上解決問題。非遺衍生產品設計對文化扶貧工作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非遺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特點,它凝聚民族的文化內涵,體現一個民族的發展特點。非文化物質遺產是民族歷史演變的基因,自上個世紀開始,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都開始重視遺產的保護,把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開展。相比于其他國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展得比較緩慢,雖然工作已經步入正軌,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非遺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實用產品里面加入文化附加值,一種是直接按照非遺文化藝術品進行復制1。比如,運用非遺手工技藝進行創作的刺繡、剪紙、糖人。隨著非遺衍生產品的發展,開始注重產品的實用功能,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市場廣闊。
一些衍生產品只是對當地文化符號進行復制,產品種類少,缺乏設計感和創意。產品以復制品為主,附加值比較低,產品定位不準,沒有注重文化層次的表達。非遺衍生品相關的法律不健全,衍生品設計行業的抄襲、模仿現象層出不窮,原創設計得不到保護。
非遺衍生產品設計應該凸顯當地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特色可以使當地的著名建筑、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這種文化特色體現出當地人們審美觀念、生活方式,是當地的特色標志。
非遺文化衍生產品的消費去群體為20-35歲的青年群體,這些群體接受能力高、思維活躍,喜歡時尚、具有個性的商品。為了滿足消費者群體的需求,衍生產品可以以“趣味性”為中心,利用非遺文化產品的美學特征,造型獨特新穎的外觀上吸引消費者購買2。
文化精準扶貧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它發揮文化的作用,進行文化建設,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教授知識技能,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扶貧工作需要全面展開,不能局限在經濟方面,人們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腦袋”。扶貧工作要從根本抓起,通過文化的作用,讓百姓擺脫懶惰壞習慣,讓他們從心底萌生出“我要脫貧”的想法,逐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文化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產業是地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經濟貧困的地區除了經濟貧困、精神也貧困,居民文化素質不高,文化扶貧工作就是要克服這些難題,帶領民族地區人民走向美好未來。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模受到限制,非遺衍生產品設計不能全面開展。國家對文化扶貧產業給與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文化扶貧產業的各個項目很多,有些項目可能會嚴重超支,導致文化產業后續缺乏資金支持,后續工作開展困難。
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促進旅游行業收入增加,吸引外地的投資。在文化扶貧工作中,特色產業的開發,缺少有效的平臺進行宣傳和推銷。非遺衍生產品被推出市場,但消費者很少知道它的存在,相關產品開發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文化扶貧的整體效果大打折扣,貧困地區居民脫貧的步伐會變緩。在脫貧攻堅戰中,基礎設施是非常重要,帶動地區脫貧的其它手段都要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前提下開展。
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中,一些非遺衍生產品開發和旅游資源開發的融合效果不是很明顯,導致衍生產品銷量受到限制,對游客缺乏吸引力。非遺產品品牌建設十分重要,好的品牌會對消費者產生影響力,促使消費者進行購買。非遺衍生產品凝聚當地的文化內涵,是城市的名片,對文化旅游產業也有輻射作用。非遺衍生產品應和旅游產業進行良好的合作,形成有效的溝通,達成雙贏。文化扶貧的目的就是發揮文化作用,建設文化產業,通過非遺衍生產品設計開發,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旅游產業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2010年,中國剪紙博物館推出剪紙藝術燈,將非遺文化和實用產品相結合,燈具表面是由皮絨布制作,以剪紙的形式剪出各種俏皮可愛的小動物或者吉祥圖案,燈具里面安置阻燃隔板,防止失火。這款剪紙燈具備時尚感的同時還具備傳統韻味,一經問世就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剪紙藝術燈已經發展到十多種,燈具的種類很多適合各種情景比如:結婚、家居、新年,可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剪紙等作為非遺產品為社會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年產值已經超過百萬。剪紙這項非遺文化不僅運用在燈具,還用在扇面。很多婚慶公司和禮品公司都想與剪紙博物館展開合作。非遺衍生產品的設計拉近傳統與現代的距離,把傳統的元素轉化為時尚的現代品牌,給人們帶來很多驚喜,讓非遺產品開發擴大就業的渠道。當前非遺文化產品創作中也面臨一些抄襲,原創作者難以維權的現象。針對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中非遺文化產品設計開發,強化品牌建設,打造品牌效應。樹立非遺衍生產品品牌,帶動文創行業朝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健全非遺產品方面的法律,發揮品牌的帶領作用,帶動全村人民脫貧致富。把非遺產品的品牌推向全國,真正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提高非遺產品的影響力。
非遺衍生產品如雨后春筍,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隨著時代的發展非遺產品更加重視美觀和實用性,容易獲得大眾的喜愛。國家對文化產業大力扶持,更多非遺產品面向市場。這是傳承非遺文化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非遺產品是創意和實用的結合,讓傳統工藝和家居用品、服飾相結合,轉化為新型的工藝品,帶動工業的發展,也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
非遺衍生產品促進傳承人拓展非遺產品的形式,挖掘非遺產品的潛在價值,豐富產品主題。非遺產品設計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游客在游玩名勝古跡的時候,可以購買非遺產品帶給親友。非遺產品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在扶貧工作中注重與旅游業融合,提升精準扶貧工作的獨特性和有效性。
傳統文化產品的主題比較單一,因為產品工藝水平較低,在市場上不受青睞。很多非遺項目走出博物館,借助衍生產品設計,從展覽品變成消費品,拉近與現代人的距離,向著產業化過渡。非遺衍生產品為古老技藝注入活力,非遺衍生產品進行開發,助力文化精準扶貧,幫助眾多的手工藝者有錢賺、有事干,幫助大家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政府心系百姓,從全局出發,傳統手工藝可以帶動百姓致富,維護社會穩定,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家庭穩定和社會穩定。非遺衍生產品設計開發對具有貧困的手工業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實現精準扶貧。
非遺衍生產品設計開發帶動旅游行業和制造行業增收,是當地重要的資源和優勢產業。在文化精準扶貧的工作中,非遺衍生產品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價值,作為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舉措,對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文化扶貧產業的發展逐步和地方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非遺衍生產品蓬勃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繁榮,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幫助更多人過上富裕的日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完善非遺產品相關的法律,保護原創設計,妥善處理好侵權、抄襲問題,推動扶貧工作的開展,幫助村民“富口袋”和“富腦袋。”
注釋:
1.陳思琦.非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策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5(2):12-14.
2.高媛.非遺衍生產品設計與開發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 017(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