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博儲 (南京師范大學 210097)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與生產中逐漸產生并發展下來的風尚事物、社會習慣、生活文化。譬如存在民族聚集地的意識形態、社會結構以及物質文化等。從理論層面上來講,民俗文化為我國文化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豐富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然而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在當代社會中,需要通過媒體傳播的形式得以延續,以此使民俗文化發揮應有的時代價值與社會價值。
現階段,影視創作通過本土化的主題、輕松愉悅的音樂以及精致的畫面表現,迎合普通大眾的探索與好奇心理,并以此緩解普通大眾因快節奏生活所帶來的壓力,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相較于傳統的影視作品,民俗文化為當代電影創作帶來了充足的新鮮感,開拓了電影創作題材,使電影創作者將民俗文化中的婚禮、宗教、葬禮及生活習俗等制度,納入影片選題與創作的過程中。此外,創作者也可將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節慶意識、藝術作品、考古發現、歷史典故、習俗、建筑、寓言、傳說及神話,甚至將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對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與哲學思想融入到電影當中。譬如在英國電影《失落文明》當中,電影創作者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將遠古民族與文化展現在觀眾面前,反映出文明變遷的艱辛歷程。通常來講,民俗文化內容決定了電影作品的整體表現。蘊含民俗文化的電影作品通常有語言質樸、沖突集中、環境突出、畫面晴朗的特點,集中地表現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間的矛盾、沖突。而擁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文化,深沉廣博、淳厚質樸,綿遠悠長,需要電影創作者利用遠景、長鏡頭、慢節奏來表現,才能充分凸顯民俗文化特有的思想特質。雖然民俗文化形成于相對落后的牧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當中,但擁有著一種舒緩的、和諧的、自給自主的社會狀態;與城市的浮躁與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民俗文化是相對原始的靜默,是使觀眾跳出都市生活,加深民族思考的關鍵渠道;民俗文化中的鄉村群體的關系較為真誠、簡單,具有著原始的樸實美,需要電影創作者利用長鏡頭,慢鏡頭來呈現。總體來講,民俗文化能夠為電影創作開辟新的方向,能夠使電影創作富有新的內涵,使影視創作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民俗文化是特定地區的社會習慣、生活理念的總和,是民族發展與前進的階梯。然而在電影創作過程中,影視創作者通常將民俗文化中的封建殘余作為主要立意點,通過角色與舊風俗的斗爭,豐富角色的性格特征,推動情節發展。然而電影創作者通過展示民俗文化中的文化蒙昧、弊端、畸形、病變,對喚醒自然、健康、清醒的生命覺悟與人性境界有著顯著的作用。然而觀眾難以從觀影過程中實現對民俗文化的高度認可,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認為民俗文化是落后的、腐朽的、不堪的文化體系。這顯然違背了電影創作者應用民俗文化元素的初衷,不利于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不利于我國悠久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的統一與融合。而在影視創作層面,創作者難以甄別民俗文化與封建殘余的特征,往往混淆兩者的概念,致使民俗文化陷入封建文化的范疇中,進而形成思維定式,影響著民俗電影創作的走向。
當前的影視創作者在應用民俗文化元素時,常常將代表民俗文化的自然景觀、建筑裝飾以及禮儀活動作為民俗文化的外在形式,難以從思想層面與文化層面審視現有的民俗文化,致使電影創作中的民俗文化呈現平面化、膚淺化、形式化等問題,極大地影響著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在實際的電影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通常以紀實風格、靈活地、自然地、隨意地捕捉民俗文化中的視覺美與形式美,卻缺乏對角色與文化的表達,形成嚴重的割裂感,致使觀眾難以將角色與民俗文化相結合,極大地削減了電影的文化內涵。究其原因,在于電影創作者沒有將民俗文化中的文化意識進行充分的表現,無法使觀眾了解到形式豐富的禮儀活動背后的文化根源。
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電影作品通常面臨著電影受眾的問題。通常來講,民俗電影往往采用濃厚的地方語言、民俗活動以及豐富的民族神話,使電影整體的真實觀與地域感得到提升,然而該類電影僅僅滿足于本土觀眾的觀影需求,而對外地觀眾來講,影片過于晦澀,過于本土化,難以在語言及行為上,理解該地區的民俗文化。簡而言之,電影受眾局限化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觀眾對影片的認同度差異化,影片缺乏承載觀眾認識“民俗文化”的介質,使觀眾的情感難以得到寄托,進而造成民俗電影出現票房成績有限,資金收益不足等問題。
電影創作者應加深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利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參與到特定地區的民俗活動當中,以該民族的視角,審視民俗文化的形成淵源、文化內涵以及人文特征,進而充分理解民俗文化在民族發展中的意義與作用,進而利用馬克思唯物辯證的方法區別民俗文化與封建遺留。在電影創作立意層面,影視創作者應將民俗文化作為角色性格形成、故事推進以及思想抒發的依據,并將封建遺留或人性中的丑惡作為故事沖突的主要載體,以此在推進故事情節的同時,完整而詳盡地呈現民俗文化中靜默、質樸、內隱的審美特征。使觀眾對民俗文化產生遐想,進而自主探尋民俗文化的發展規律,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譬如電影《可可西里》、《岡仁波齊》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影視作品要想充分表現民俗文化,不僅需要對當地的自然風光、節慶禮節、建筑風格進行描述,更要從思想層面上,使民俗文化融入到電影敘事中。以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為例,女主角由于不愿像其它女孩那般度過平凡的一生,不想屈服于“女人生來就要洗衣刷碗”的命運,決定跟隨父親,學習摔跤技巧。雖然影片將情節建立在角色理想與傳統思想的沖突上,但對我國如何利用民俗文化推動故事情節,卻擁有著較大的啟迪。在影視創作過程中,電影創作者要挖掘潛隱在民俗文化中的文化意識,思想意識,借助該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識,影響并改變角色的行為,進而使角色與民俗文化充分地融合起來,以此推動電影情節的快速發展。此外,電影創作者要善于運用能夠表現文化思想的鏡頭,利用“空境”、“長鏡頭”將角色的情感、民俗文化意識進行呈現,表達出特定情景下,角色豐富的思想情感。
敘事介質主要指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在接觸其它文化時,進行情感寄托所需要的事物或角色。簡而言之,電影創作者要在影片中設置觀眾所熟悉的事物或人,以此拓展民俗電影的觀影市場。首先在對白上,電影創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民俗語言,在凸顯地域特色的同時,提高其它地區觀眾的理解程度。其次,改變敘事風格。傳統的民俗電影主要采用文藝電影的敘事風格,普通觀眾在文藝電影的觀影層面上,認同度較低,以致民俗電影的票房成績不盡人意。因此,電影創作者需要改變電影敘事類型,將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商業電影、類型電影的創造中,以此擴大電影的受眾面。最后,設置角色身份。電影創作者也可將主要角色設置為觀眾所熟悉的現代角色,通過電影前期的鋪墊與渲染,使觀眾的情感“移情”到主要角色身上,進而跟隨角色的步伐,探尋民俗文化豐富的文化內涵。
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民族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基石,因此利用電影媒介宣傳并傳承民俗文化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訴求。然而在民俗文化應用于電影創作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電影創作者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沒有上升到特定的高度,致使民俗電影形式單一、內容晦澀。因此,在運用民俗文化元素時,電影創作者需要充分體驗民俗文化,探索民俗文化的內在美與形式美,進而利用文化心理與文化思維,提升電影作品的真實性與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