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結構轉型中,人類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而今網絡空間的崛起,使得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的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無疑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亟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從而相互之間和諧共生。
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既具同化性也有異質性。網絡空間雖然表面是虛擬化的,但卻來源于現實空間并且依賴于現實空間,網絡極大地改變了人民日常生活方式,促進了生產力的解放,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網絡空間實質是以現實空間為背景,并且是對現實空間的折射和反映。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不同的是,網絡空間無法將現實空間機械的制度模式照搬運用到其內部運營。原因在于,網絡空間將人們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并且在此空間內展示著人們的活力與生命力;網絡空間是一種涉及多方面、多層次、多學科、多功能的交叉空間,并且網絡空間的交流,歸根結底是數字符號與數字符號之間的交流,但數字符號恰恰是人們精神世界的產物,是人們思想碰撞的火花;網絡空間與以往的現實空間不同,網絡空間需要依附一定的載體,即需要有文字、圖像、視頻等傳播媒介作為依附交流的渠道。網絡空間來源于現實空間,但又依賴存在于現實空間,與現實空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網絡空間的虛擬化、個性化等自身獨立的特點,不同于現實空間,但又與現實空間不斷地交織在一起,網絡空間又呈現出虛擬與真實、思想在場與身體缺場、網絡與固定等與現實空間交織的二元特性。
網絡空間又被稱為網絡虛擬空間,網絡空間的形式雖是虛擬的、虛幻的空間,卻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虛擬,他是會對現實空間產生實際影響的空間,以數字系統為基礎,以圖片、視頻、文字為依托的載體,來模擬現實中存在的情景,實質是以網絡這個自由的主體對現實進行折射與反映。網絡空間這種以虛擬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極大的模糊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同時在網絡中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給人們提供了無限發揮的可能,突破了現實社會對人們的約束與限制。在網絡時代,網絡世界本身就是現實世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部分。1今天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是對現實空間的真實反映,現實空間也在接受著網絡空間的影響,如微信上的辦公、抖音的流行、微博的話語權都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勢不可當地引發了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深刻變革,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網絡空間被看成虛擬的,還在于他不同于傳統物理空間中的身體在場形式,網絡營造的是思想在場,身體缺場的空間。人們的精神、思維主導著網絡空間,身體是作為精神的載體,脫離了在場空間的限制,思想達到了一種空前的自由狀態,心靈與思想是真正的主體。思想的空前解放與社會交往空間的最大化所帶來脫離了現實社會的自由空間交流,人們會怎樣面對數字虛擬化系統帶來的現實困惑呢?
在網絡空間出現之前,人們的生活空間是固定的,身體不會脫離在場空間,人們的社會交往存在于現實的物理場所中。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交往打破了現實物理空間中的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束縛,架構了人們在虛擬空間交往的無限性,拓寬了人們生活的空間范圍。這種超距離、超時空的聯系,將網絡場所與固定場所交織在一起,突破了固定場所中的文化、經濟的限制,將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緊密融合在一起。在網絡空間中,每一個人都能有權把自己喜歡的內容展示出來,而網絡空間的生命就是大家向互聯網不斷輸入新的內容,新的思維,這是任何行業、機構都無法做到的強大影響力。但網絡空間是依附于現實世界,以社會為核心而進行網絡。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深入,把地球聯系成一個整體,國與國、區與區的距離緊密起來,同時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網絡中無距離的溝通與交流,使得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成為障礙,地鐵中、公交車中、甚至火車高鐵上的低頭族,隨處可見,網絡對社會的影響無孔不入,大到成年小到幼兒。網絡在重構現代化價值觀時,部分傳統價值信念也在被解構,道德意識薄弱、責任意識淺薄、個人主義至上等在人們心中恣意生長。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已不在是吃得飽穿得暖,已經轉化為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相互包裹、相互影響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影響性不可避免地被其影響著。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提高質量和水平,必須把握好“時、度、效”。3
自1994年計算機傳入中國,網絡對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產生影響。網絡空間帶動著社會出現深刻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說話方式也相應出現改變,社會的轉型也在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社會轉型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視角以及思考視角,但同時其信息的大量性以及信息傳播的速度性,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網絡術語的日常化,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帶來挑戰,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具有說教性,沒有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層面中去,走入人們的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的思想為核心,其內容應融入生活中。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經濟,同樣給人們的精神世界以及思考方式也帶來嬗變,這給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許多新的挑戰。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現實空間中的傳統道德規范有一定的弱化。“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們思想的理論武器,要把抓住人的思想作為其存在的根本意義。面對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卻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說教理論內容、教育模式之中,沒有真正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沒有新鮮血液的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交織的共同體,發揮著縫補兩個空間通道的作用。網絡空間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們生活的空間世界,即做到在網絡空間中滿足人們的生活世界需求,在現實空間中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由硬性灌輸的政治話語邏輯轉換為理解與欣賞的多元話語,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理論改革不僅具有時代的精神與思想,更具有這一時代的話語方式。5要與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與人們的生活話語相結合,發展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眾話語。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正沉入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融入人們的思想世界,在現實社會中發揮真正的育人功能。
注釋:
1.張瑜,馮務中.虛擬與現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0).
2.柏楊,黃永宜.關于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6(5).
3.胸懷大事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460.
5.盧嵐.空間轉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