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香 (貴州大學 550000)
納孔村位于省級(4A)水利風景區——三岔河畔,附近還有雙乳峰、北盤江大峽谷等知名景點。全村共轄11個自然村寨、17個村民組(其中11個村民組位于旅游核心區),少數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等,占全村48.9%。境內有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千奇百怪的納坎石林等自然旅游資源,還有獨具少數民族風格的布依民居建筑、大寨摩崖“虎”字、精美的民族服飾、絕巧的手工技藝、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慶以及熱情的民族歌舞等人文旅游資源,它們的相互結合極具人文觀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對該村發展民族村寨旅游更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納孔村依托自身良好的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相關的旅游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中。以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節慶等為特色,帶動當地村民經營農家樂、民宿等。同時還鼓勵少數民族服飾、布繡、飾品、木雕等文創產品發展,不斷引導特色民族文化發展。將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發揮傳統農業的附加價值,延伸旅游發展產業鏈,促進當地旅游發展。
1.政策支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農村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并在此后陸續提出了系列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和意見,使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國家鄉村發展戰略。對于資源稟賦良好的民族村寨地區而言,發展旅游是其實現鄉村振興的良好途徑。反之鄉村振興戰略更為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提供了強大政策動力,并使資金、人才等可進入性得到政策性保障。
2.資金投入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國家的政府行為,更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它為民族村寨發展中嚴重缺乏資金問題指明了道路,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資金和政策扶持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當地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加強招商引資力度等,不斷破解鄉村引資困難的局面,為村寨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1.資源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
納孔村位于省級(4A)水利風景區三岔河畔,附近還有雙乳峰、北盤江大峽谷、國宰相城遺址等諸多知名景點,屬于黔西南州重點旅游圈范疇。村寨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以生態旅游為主線,積極發展旅游產業,環境建設不斷提升,村寨獨特的鄉村山水田園風光更是錦上添花,旅游發展潛力十足。
(2)人文資源優勢
納孔村有“中國布依風情第一寨”之稱,擁有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村內布依傳統文化濃厚,獨特的布依族房屋造型,布依風情、風俗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節事慶典、民族飲食文化、民族語言服飾、手工木雕、民族樂器與表演、傳統布繡等生產生活用品中蘊藏著大量布依族傳統文化,對于發展旅游業十分有利。
2.政策優勢
民族村寨旅游是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我國不斷重視農村的旅游發展狀況。近幾年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諸多具體實施意見和對策等。各地也涌現出了鄉村以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的成功案例,為民族村寨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實踐經驗。
3.產業帶動優勢
旅游產業本身具有帶動性極強的性質,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所涉及的諸多行業就是最直接的證明。又因旅游產業邊界模糊的性質,易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更高的附加價值。可帶動當地的傳統農業、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發揮其強勁的產業帶動優勢。再者旅游產業有著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的性質,是當地增加就業,積極脫貧的有力保障。
經調研發現村內大多數脫貧的家庭主要是依靠家中青年到外省打工,家中大多數留下的是老人和兒童,使得納孔村出現了人口結構失衡的狀況。且部分離景區較遠的村小組,旅游發展對他們的帶動性相對較弱。又因部分旅游建設項目資金鏈斷裂,使得現階段納孔村的旅游發展放緩。
目前,納孔村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但隨著時間推移,某些設施缺乏維護,出現損壞,有待提升相關設施的維護工作。除此之外,村寨內的相關旅游設施都需要有所提升,比如線路指示標志的準確性、村寨相關的旅游資源介紹、文化介紹,旅游廁所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隨著村寨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村寨內居民的心態開始變化,部分村民較為計較個人得失,對地方政策實施上產生理解困難,產生抵抗情緒等。還有部分村民在困難補助等相關補助或外來志愿捐贈方面,產生評比心理與議論等不利于促進積極發展的因素,以至于產生鄰里矛盾等。
納孔村的景區依賴性較強,較大部分游客是附近景區所帶動的,村寨本身的旅游吸引力還有所欠缺。村寨最直觀的是布依族民居建筑以及村內婦女的裝扮,從 “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而言,缺乏響應的傳統民族特色產品的開發,其民族文化挖掘的深度遠遠不夠。
當地村民通過旅游業獲得收入的途徑主要來源于兩個部分。首先,部分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經營農家樂、民宿、客棧或在旅游旺季在景區周邊販賣商品等獲取相關旅游收入;其次,有少量村民到附近景區酒店上班。其旅游收入形式較為單一。
實現鄉村振興首先需要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以達到轉變其經濟增長方式。民族村寨自身具有優良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發展旅游產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旅游業不僅能直接帶動傳統農業共同發展,還能更大價值的發揮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價值。應當進一步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激發更多的附加價值,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實現產線興旺。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基礎,更是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和保護是旅游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在納孔村本身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要激發當地村民共同構建美好環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更要注意提升游客的環保意識,切實做到提升環境質量,建立農業生產、生活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才可實現生態宜居。
對于村寨而言,村民是發展的主體。然而對于發展旅游的村寨而言,村民不僅僅是發展旅游的主體,更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組成內容,村民的一言一行更是影響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民族文化更多是依托人的載體而展現,文化的交流不僅是互相了解,更是留下良好旅游印象的重要環節。通過加強村民的素質教育,激發村民傳承和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主觀意識,在旅游發展中貢獻村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抓住資金、土地、人才,建立健全治理體系是其實現的有利保障。而今進入了地方政府、企業、村民共治的階段,突出各自的職能參與到適宜治理環節更為重要,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治理優勢,健全相關管理體系,明確職責與范圍,帶動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進一步促進地方治理有效。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極高的帶動性。不僅可以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也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隨著不同產業的融合,產業鏈的不斷擴寬,更應當為懷有不同工作技能的村民提供廣闊的選擇平臺,注重村民的成才培養,使其看得到未來工作的希望空間。發揮人力資源價值,增加村民收入和社會財富,實現生活富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于資源稟賦良好的民族村寨而言,充分利用村寨已有的資源優勢,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平臺,大力發展旅游。積極促進多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村寨旅游多維價值,激發民族村寨新業態發展,破解當前現實困境,實現民族村寨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互利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