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趙芳露 (上海理工大學 200000)
鄉村建筑內嵌于鄉村文化中,是鄉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鄉村建筑作為鄉村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不同于其他鄉村文化組成部分的特殊力量,鄉村建筑是鄉村文化的內生性力量、鄉村文化為鄉村建筑提供保障、鄉村建筑的更新是鄉村文化的自覺與重構。
建筑是承載地區文化的載體,是區域性文化的基礎性力量。地方性人文精神都可以在建筑上體現出來,同時建筑本身也可以作為促進地方性文化發展的助推劑。因此,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然要關注鄉村建筑傳播。鄉村建筑不僅是鄉村文化傳播的主體,同時鄉村建筑衍生的內涵構成鄉村文化的內生性力量。
鄉村建筑表皮代表了鄉村文化的主體方向,鄉村建筑的內延則體現了鄉村文化的內里精神。地方區域性鄉村文化特色尤其明顯,北方四合院式建筑講求內里方正,江南風情建筑追求內斂舒適,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筑依山而建,不同的鄉村建筑風格代表了不同的人文內涵。建筑文化在歷史流轉中,逐步成為地區性代表標志,對內保存文化特色,對外宣傳地方性文化內涵。
鄉村文化從具象實體農產品、建筑到抽象化人文方言、飲食習慣包羅萬象,鄉村建筑內化在鄉村文化中。從歷史習慣上來看,純粹以鄉村建筑為宣傳對象的策劃宣傳較少,在新媒體環境下,鄉村建筑依然是內化為鄉村文化整體宣傳,依托于鄉村文化,鄉村建筑得以獲得更多曝光量。
鄉村文化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中被城市文化沖擊,文化資源、文化產業、文化主體的抽離導致鄉村文化危機,文化信任危機和認同危機頻頻出現,鄉村文化需要文化自覺和重構。
鄉村建筑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肌底是少數仍舊能保存下來的文化,鄉村建筑風格延續歷史底蘊,同時在鄉村文化自覺和重構中,充分吸收現代化風格。鄉村建筑從材料到外形,在保存地域特色文化基礎上加固新生,更富有設計感。蘇州服務區的設計,黑瓦白墻的特色風格簡潔明了。鄉村建筑在接受現代化的外在簡潔明快,同時又接受依托于新媒體的科技產品,智媒建筑已經普及,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新媒體環境下,鄉村建筑存在多種傳播的形式,不同形式下的建筑傳播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從傳播主體出發,圍繞不同傳播需求設定不同的內容和話題。
鄉村形象宣傳片是最主流的形式,但在此背景下以鄉村建筑為主題的宣傳片仍舊罕見。鄉村傳播常見形式依舊范圍廣泛,鄉村建筑作為構成鄉村文化分子存在,建筑宣傳也常常成為鄉村宣傳的片段。
商業化鄉村宣傳主要存在于鄉村企業宣傳片中,以商業盈利為目的下的企業鄉村建筑宣傳仍舊不是重點,圍繞鄉村農產品、副產品輸出成為主要目的。此種類型宣傳強調與城市生活的對比,突出鄉村慢生活以及健康態度。
最近幾年火熱的田園式慢綜藝以《向往的生活》為例,鄉村建筑作為整體鄉村生活的大背景而出現。田園式建筑拋掉了傳統綜藝作秀的成分,以向村民借居形式還原了鄉村建筑的原本風貌,鄉村建筑在慢綜藝田園生活中隨著綜藝人物移步換景發展而能夠全方位展現。
鄉村建筑作為鄉村文化構成單元,在傳播方面也也面臨著鄉村傳播同樣的困境,基于文化社會學角度,從文化分層角度出發,通過感知——整合——沖突——交往幾個層面對鄉村建筑傳播面臨的困境分析。
從內容上看,鄉村傳播主體渙散,缺少以鄉村建筑為中心的傳播。鄉村建筑傳播仍舊不是鄉村傳播主體內容,傳統傳播沒有打破農產品為中心的禁錮。鄉村建筑傳播內容目前仍有存在拍攝主體不明晰,光影和文案不恰當的情況。田園化生活基調下,鄉村建筑淪為田園生活的“背景板”。
從渠道上看,鄉村建筑傳播渠道相較于其他類別傳播范圍更加狹隘。除了傳統的關注建筑的報刊雜志外,新媒體視頻條件下關注建筑的本身少之又少,即便是以建筑為中心的報刊雜志,關注重點依然是以城市建筑為主體,鄉村建筑的關注近些年熱度才持續上升。
鄉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鄉村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具有歷史性、延續性。保留相對完整文化的鄉村,其方言和文化越不容易為城市文化消解,鄉村和城市存在于不同的語境之中,彼此相互碰撞,求同存異。
鄉村和城市語境的不同,造成了彼此對于建筑的理解存在著差異。在傳統文化被保存的相對完好的鄉村語境中,鄉村建筑被著重于實用性和功能性;而在城市語境中,更強調鄉村建筑的外形性和文化留存性。這種整合上的鄉村和城市語境差異,加大了鄉村建筑傳播時的不暢。
鄉村文化認同是農民對鄉土文化的確認與接收,是對鄉村生活方式、文化行為、思維模式的認可和遵守。中國城市文化在過去幾十年內迅速崛起,對鄉村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鄉村文化危機頻頻出現,歸根到底在于城市和鄉村存在著文化隔閡。
生活在鄉村和城市的人出現了不同的代際圈,差異性代際圈的出現造成了兩者之間的認同危機。傳統的地緣關系被打破,城市內的人群活動范圍較鄉村更大,對建筑的要求和認同觀點產生分歧,認同危機隨著資源的傾斜逐步會演化成表達危機。
傳統的鄉村以部落形式聚居在一起,整體建筑風格和諧一致,近代鄉村建筑發生了改變,隨著各家經濟實力的高低,一家一戶一風格的村落開始出現,傳統民居的村落感、聚落感逐步喪失。
聚落感的喪失將潛移默化得影響到人與人之前的社會交往,鄉情凝聚感的弱化影響鄉村文化聚合感。青壯年外出打工,獨留老人和孩子在村落失去了人的社會交往的保護,加劇鄉村聚落感的喪失。
鄉村建筑傳播面臨著感知、整合、沖突、交往等方面的困境,為了解決鄉村建筑傳播困境提出了解決鄉村建筑傳播困境途徑如下:
鄉村傳播者要打破狹隘的眼界,更新鄉村傳播的渠道。傳統鄉村傳播存在范圍狹隘,受眾群受限制等問題,因此,提升鄉村傳播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以更加有趣的文案,精準的拍攝吸引受眾,逐步擴大鄉村傳播的受眾群。
鄉村和城市語境的不同,歸根到底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將新媒體智能下放到鄉村能夠有效減少鄉村和城市語境的“鴻溝”。智能媒體的優勢是有效縮小城鄉差異的武器,當然,長期歷史發展帶來的代際差異需要長久的時間縮小差距,智能媒體的投放帶來的改變需要歷史的檢驗。
設計是通過文化和美學的植入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鄉村建筑的設計需要突出強調本土特色,體現當地文化,無論是材料結構還是整體外形設計,找準本土特色,在建筑上精準應用就等同于保存住了鄉村人心底的那份鄉愁。
獨特地方性文化除了要注重保存歷史文化,傳承延續性之外,注重新式鄉村建筑的聚落感,在結合新式風格基礎上重塑鄉村建筑村落感。在此基礎上,鄉風得以重塑,鄉村文化交往層面的沖突矛盾得以調節。
鄉村建筑承載著鄉村文化,鄉村文化的傳播同樣也需要關注鄉村建筑。對鄉村建筑的關注度目前仍舊不夠,鄉村建筑作為鄉村文化傳播的組成部分,與鄉村文化之間存在著多樣化的關系,關注鄉村傳播同樣也要關注內生性文化力量的鄉村建筑傳播。
鄉村建筑文化傳播現在依然面臨著困境,從文化社會學角度來看包括感知、整合、沖突、交往等多個層面。需要鄉村傳播從業者從多個角度出發探究解決鄉村建筑文化傳播的途徑,同時關注鄉村建筑設計留存本土特色,保存鄉愁,獨特在地性文化注重鄉村聚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