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710000)
傳統村落的發展體現了文化歷史意義傳承的重要,對現如今鄉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啟示性。環境美學的視角為傳統村落開啟了新的旅程。環境美學的理念為傳統村落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有利于傳統村落的環境空間研究,發掘其價值意義。從環境美學的視角出發,探索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道路,讓生態文明之路推動中國美麗鄉村的建設。
傳統村落有其豐富的內涵意義,“傳統”在于精神方面,是一個村落在最早開始形成、發展、繁榮、敗落,這些階段性發展的文化思想習俗觀念。“村落”是人們最早聚居的一種形式,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的一種空間產物。這些富有傳統村落的平面布局、空間組織和建筑形態是當地居民祖祖輩輩不斷生產生活學習發展的文明碩果。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2012年提出傳統村落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并且形成的要早、自然資源豐富、歷史及藝術價值豐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又在2003年提出傳統村落必須要文物豐富、歷史價值高、具有傳統特色并且保存要完整。
傳統村落的提出發展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拓展提供了機會,中國的村落保護范圍又再一次豐富了其內容,發揚了當今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與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傳承。文章中的傳統村落的定義是根據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來定義的。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保存相對完整、人與自然的相處和諧以及生態價值明顯、具有保護傳承發展意義的村落。
“空間形式”是指事物客觀存在的形式。在現如今的規劃設計中,空間的形式感的關注較為注重,注重空間的形態和空間變化發展,通過形式的表達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空間的客觀存在。
空間形態的層面上,不同的研究領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城市空間和建筑空間是建筑領域研究的對象或者是目標,空間形成原因的背后研究,是要解決問題,即城鄉空間存在之間的問題,解決人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問題。
美學是環境美學起源,又區別于傳統美學。藝術作為研究對象是服務與傳統美學的,相對于遠離我們的生活但又離不開生活的一種形而上學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環境美學是以實踐為基礎,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以實踐出發的,人文主義、科學主義和生態主義是對哲學理念的基礎延伸。
國家的精神內涵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這個國家的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沉淀積累出來的,并代代相傳。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歷史、源遠流長,長時間的積淀,形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具有內涵的龐大思想體系。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提煉中國環境美學的主要思想內容,即人與自然的自然觀、倫理觀、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觀。
人與自然的自然觀是指人對自然認識。對自然的了解是人們正當處理與自然關系的關鍵。在早期社會時代,人對于自然的了解不夠相對于比較被動,所以只能去適應自然環境。然而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對于自然的創造利用也在不斷加深,利用自然來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態生活環境。
倫理觀念是一種關系,人和自然都有行為準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一個相處過程然而這其中又有一定的秩序和規律,這就是倫理觀念的一種體系,即和諧與秩序的倫理,和諧共處。
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觀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的理解,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實踐中對于自然的一種認識。人的關系引入到自然中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是人與自然建立和諧相處關系的必經之路,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規律。這將有利于促進人們創造美好的人與自然的生活環境。
(1)村落地理區位
村落的形成發展離不開村落的的地理位置的選擇,它為后期村落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也影響了村落的的整體空間形態。要理解鄉村與環境美學的關系,首先要了解鄉村區位的深層原因。
人類基本的生活單元是鄉村,政治、經濟、交通等因素影響者鄉村的發展,自然、周邊資源環境是鄉村依賴的基本條件,這也對村落的總體發展格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為了有一個穩定舒適的居住環境,所以在選擇一個地點時首先考慮的是資源條件、防御和安全,其次是追求與環境密切相關的賞心悅目的風景。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人們對傳統村落的定位有一套規則。
(2)村落空間組織和景觀
村落的形態、平面布局和公共空間構成了村落的空間組織形式。村落形態是一種表現形式,自然、社會、文化、經濟都對它有影響,點狀、帶狀、團狀三種形態是村落的一般形態。由于村莊里的人居住得很近,聚居在一起,以組的形式耕耘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幾個村民組構建成一個小在村莊。然而自然條件對交通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村子都是沿水路或公路分布的。集群定居比較少見,因為它對土地條件比較高,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吸引了大量的人一起居住。城鎮一般都是由比較發達繁榮的商業村莊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形成的。了解村莊土地功能和周邊環境的關系是研究一個村莊建設布局的基礎。居住和農業功能是村落土地的主要功能,也是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必備條件。文化和經濟對村落的影響,修建墓地、祠堂、書院、寺廟等公共設施和商業用地也成了村落建設的一部分。位于村落中心或重要地點的位置一般往往都是祠堂。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構成了村落的公共空間,農田、水系、街道和節點空間都是村落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自然主導著農田水系,也有人工改造過的痕跡,成為了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流空間。人工改造過的環境村莊道路空間,它的主體功能是交通、消防、通風等功能,但它也是人們日常交流溝通的公共空間場所。人們在利用環境的基礎上形成了街道和小巷的規模和空間布局。
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構成了村莊的主體景觀,村落景觀也是多年的時間洗禮和文化熏陶發展后的人文景觀。接近自然是村落景觀的最大特點,人們將自然景觀融入了鄉村,向上看青山,向下看流水。農業景觀是鄉村特有的空間,是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發展形成的,是人類改造自然而形成的獨有的景觀特色。人文景觀在具有自然特征的同時,也讓藝術雕刻了具有人文精神的象征。
(3)村落建筑群空間形態
民居商鋪(街坊)、公共建筑(祠堂、書院、寺廟等)構成了傳統村落的建筑類型。在我國不同地區的建筑布局形式也不一樣,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四合院是不一樣的,為了適應南北方不同的環境而派生演化出來了不同的形式。具有生態價值和意義的村莊建筑,那才是真正的綠色建筑,可以為現代建筑的發展提供借鑒。建筑的內部空間構成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建筑材料和裝飾是鄉村建筑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建筑材料的選擇通常是因地制宜,源于自然,既節約了成本,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人們從文化和精神象征中選擇出來的美好意圖作為建筑裝飾,也是人們的審美意識與建筑的裝飾運用相結合。建筑物的屋頂上的,門窗上的,柱梁上的,都是人們精神世界美好意圖在建筑裝飾上的一種表現。這既裝飾了建筑,又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人們精神思想世界觀的一種象征性。
村落形態的構成受環境的影響,也受人們的需求和文化思想的影響。人們在漫長的定居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風俗信仰、審美觀念等,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特有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然而村落的發展和傳承,也逐漸豐富和完善了當地特色文化,當地村民也認同和追隨這種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思想與環境構成了環境思想與傳統村落空間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環境美學的基本問題。人們生存的環境基礎是自然,也是人們利用使用的資源。然而環境也是人們不可缺失的精神家園支柱。
環境利用方面,村落生存資源的存在和安全屏障也是自然。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是村莊選址、空間組織、景觀建設和建筑布局的出發點。初始建設村落,人們的行為會受中國的環境美學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影響,導致人們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完全理解自然法則的使用自然資源,和諧倫理,形成內部秩序的村落,村落的建設規律,不是盲目的擴張混亂,而是提倡合理利用資源,實踐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保持空間的開發和利用。
經濟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環境問題更加突出,文化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地方特色的保護都急需解決方法。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由此體現出了中國環境美學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諧有序的倫理觀和可持續的實踐觀。環境美學觀念賦予了傳統村落空間特有的意義,使得成為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精神家園。環境美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新的探索視角,將環境、文化、藝術融于一體,既注重了環境的改造利用,又關心了人們的文化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