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榮 文圖
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村民李桂林,于2001年12月30日拿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成為當地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此舉揭開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林改之路。
地處武平縣西南部的捷文村曾是一個典型的山多地少林區村。現有5個村民小組167戶645人,耕地面積680畝,林地2.7萬畝。如今行走在捷文村,只見山間翠綠,秧苗青青,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穿過,村里新房幢幢,道路整潔衛生。駐村第一書記陳霞青告訴記者:“如果沒有當初的林改,這個村的樹木早就被砍光了。”
村部的宣傳欄上至今仍保留著李桂林手持林權證的照片。這張編號為“1”的“全國第一本林權證”上,清晰地標注了林地面積、界限、林木種類和林權所有人。
“1983年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土地回了家;2001年的林權改革,讓林地回了家。”李桂林這位憨厚老實、滿臉笑意的客家漢子對記者說:“當時并不曉得這是全國第一本林權證,心里就是高興,有了林權證,感覺像吃了‘定心丸’,以后山上想種什么想養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了。”
今年71歲的李桂林在2001年那次林改中分到了259畝山林。盡管現在已搬遷到縣城居住,但他每周還會回到自己的村里去轉轉,他說我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這座“綠色銀行”。李桂林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山上的竹筍、毛竹收入就有近三萬元,去年和侄兒還在林下種植了草珊瑚等中藥材,收入有望增加不少。
分山到戶,僅僅是捷文村林改的第一步。林改后,如何妥善地處理好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問題?如何解決林業經營分散的現象?捷文村干部和群眾通過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引導山林流轉,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租賃贖買,發展林下養殖、種植、森林人家等系列配套措施,把改革一步一步引向深入。這場發端于綠水青山間的深刻革命,把這個小山村帶向了一條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捷文村結合深化林改工作,依托山體植被茂盛,田園風光秀麗,原生態景觀和客家山村的獨特優勢,在烏泥坑主干道邊、山體邊排水溝銜接處種植特色花卉,開設休閑便道,主打具有觀賞價值及休閑相結合的特色景觀帶。同時按照產業發展布局,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5000萬元,重點打造林業旅游生態村,并使這個昔日的“集體林改試點村”一躍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截止目前,該村林改廣場、農耕博物館、森林公園,1.2公里瀝青旅游路、休閑步道、游客集散地等均已建設完工,后續的森林步道、親子游戲地、研學基地、林下經濟展示館等正在緊張施工中。
通過林改嘗到甜頭的捷文村村民忘不了把如何唱響生態曲的喜訊分享給遠在北京的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向福建省委辦公廳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捷文村群眾來信的重要指示:“希望大家繼續埋頭苦干,保護好綠水青山,發展好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把村莊建設得更加美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捷文村兩委干部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化林改標桿效應,以黨建強村為目標,制定了“一景兩帶三基地”發展規劃(“一景”,即打造林旅結合鄉村生態旅游觀光景區;“兩帶”,即打造農業觀光帶、特色景觀帶;“三基地”,即打造森林康養基地、林果采摘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力爭通過3年努力,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后發崛起”的路子,使捷文從“集體林改試點村”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
據陳霞青書記介紹,截至目前,全村已成立4家林業專業合作社,17家家庭農場,1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2個市級林藥示范基地,4個林下特色養殖基地,1個養蜂基地。2018年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200萬元,發展林下養殖業、食用菌、名貴樹種等林下經濟,總產值826萬元,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39.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2元。林改至今,全村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未發生一起盜濫伐林木案件,也未出現過一起涉林矛盾糾紛。
今年以來,捷文村持續擴大林下經濟規模,做好“林下文章”。比如在特色種植方面,已完成林下有機靈芝種植500畝、七葉一枝花種植100畝,富貴籽種植30畝。在特色養殖方面,完成野生白鷴人工馴養繁育300只,七彩山雞養殖2000只,象洞雞養殖2萬只,竹鼠養殖600只,發展中華蜜蜂養殖26戶。
如今捷文村的森林覆蓋達到84.2%,比林改前提高6.2%;林木蓄積量達19.3萬立方米,比林改前增加將近一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018年居全縣較高水平,其中林業收入占比45%。
李廣軍是捷文村第一位在闊葉林里人工仿野生種植靈芝的人。2014年,他辦起家庭農場,靠種植各類果樹,林下養殖雞鴨,收入逐年翻番,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林農們紛紛發展起了林下經濟,2017年,村里51戶林農聯合成立合作社,抱團壯大。
去年,李廣軍想出了新的發展路子——林下種靈芝。走進李廣軍的靈芝種植基地,一棵棵闊葉林遮天蔽日,一片片葉尖上吐著晶瑩小水珠的“七葉一枝花”,在林下錯落有序地伸展著,毛絨絨的的靈芝菌蕾長勢喜人。李廣軍去年在這片山林中種植了100畝靈芝,當年收回了全部投資成本。為了充分利用林地空間,今年他又在林間套種了100畝的“七葉一枝花”。
為了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李廣軍今年開春后,每天聘請20多名村民,在另一片山頭上栽種了400畝的靈芝菌種。
在村民劉永秀的養殖基地,遍布山澗的大網里,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綠孔雀和七彩山雞。劉永秀告訴記者,去年養殖了5000只七彩山雞,產值達到了60萬元。今年還利用自建房開設了森林人家吸引游客。
距劉永秀養殖基地不遠處的是村民鐘慧梅的竹鼠養殖場。走進室內,只見一排排整齊的籠子,每個籠子養著幾只竹鼠,鐘慧梅小心地用竹桿從籠子里勾起一只竹鼠,灰色的皮膚,圓滾的身軀,既像小豬仔又像老鼠。竹鼠是陸生野生動物,肉質細膩、鮮美可口,是一種營養價值高、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動物,全身都是寶。據介紹,竹鼠在人工飼養下,十分耐粗飼,尤其對植物性飼料消化能力極強。“去年我養殖了1000只竹鼠,出欄了600只,實現產值18萬元。”鐘慧梅滿臉笑意地說。
如今,捷文村核心區域建設已初見成效,特色產業初具雛形。“國家森林步道、生態停車場、智能溫控大棚等一批項目即將開工”。捷文村去年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李財林信心滿滿地說。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座更加美麗的森林特色小鎮將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