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林
當下,精準扶貧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然而,在一些地方,干部和群眾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精神短板”。比如,部分黨員干部重物質投入、輕思想教育,重產業發展、輕文化活動,重給錢給物、輕扶志扶智,不愿、不敢、不會在貧困群眾思想工作上下功夫。比如,部分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怕賠錢、易地搬遷怕陌生、出門務工怕路遠、出力干活嫌勞累。這些“精神短板”,影響了脫貧攻堅的進程,成為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攔路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才能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針對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不愿、不敢、不會在貧困群眾思想工作上下功夫”等“精神短板”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不愿做是認為不是硬任務,不敢做是怕被看作是耍花架子,不會做是缺乏與百姓打交道的經驗和方法”。為此,精準脫貧必須貫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張旗鼓地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提振自力更生、勤勞致富、干事創業的精神,激發“自我造血”熱情,遏制當前比較突出的狹隘自私、肆意攀比、一切向外伸手的不良風氣。
針對貧困群眾安于現狀、動力不足、目標模糊、信心缺失等“精神短板”問題,我們要堅持正向激勵,改進幫扶方式,因地制宜,在資金、項目、管理經驗、人員培訓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群眾斷掉窮根子、拔掉懶性子、改掉壞習慣、找到新路子,教育和引導群眾實現從“等著扶”變成我要富的轉變。
提振精氣神,展現新作為。只要補齊精準扶貧的“精神短板”,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我們就一定能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目標,不斷創造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