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鐳 靳花娜 王杰
(平頂山博物館,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趙府君墓志,青石質,該志用于大和七年癸丑歲九月甲寅朔廿三日,一組兩塊(帶蓋)墓碑,長51.5CM、高14CM;蓋邊長33CM,高10.5CM。蓋為盝頂,篆書“唐故天水趙府君墓志”9字,四周刻花紋圖案。志文隸書,20行,共521字。首行題“大唐故天水趙府君之墓志銘并序”。

據志文記載:志主趙寶山去世于“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十五日”,下葬于“以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癸丑歲九月甲寅朔廿三日,景子未葉歸于大塋而權厝,于州北六十里內丘縣北三里天師鄉洗腸河北一里,新塋禮也。”在長達五年的時間里趙寶山被暫時下葬在老塋(相對于新塋),這一暫時下葬的行為被稱作“權厝”。“權厝”一詞在唐代墓志銘并序中多次出現,在古漢語中“權厝”是臨時置棺待葬,與權殯、權窆、權葬意思相近,都是指因為各種原因死者未能如愿下葬,只能臨時置棺待葬,等到機會合適的時候再遷葬新的墓地。本文通過對《趙寶山墓志銘并序》中“權厝”的原因的分析并結合其他唐代墓志碑文中“權厝”和類“權厝”情況,對唐代“權厝”和“權厝”后是否“遷葬”的情況進行研究。
《大唐故天水趙府君之墓志銘并序》如下:
芳垂百代,胤葉自于前王,烈姓傳封,光乎簡史,承之苗裔而不絕焉。即天水郡人也。曾祖亮,祖進暉,烈孝瓊璨。悉以慱達名聞,莫聲遠著,文傳簪祑、武藝冠時,俱以頃榭世矣。于邢州東北八十里堯山縣范陽鄉畢村之別業,私第墻壟斯在。府君諱寶山,字寶山,即瓊璨公之孟子也。卓秀逸群,才名蓋代,三端畢備,任用以時而入仕于郡府,于龍崗縣白珪鄉王德坊創之別業,異以榮壽永歡,千□福慶無極。豈期□生桑榖夭怪,溋庭膏盲,疾承灸藥,無及,奄然長夜。□謂王劍倏忽沉泉,長慟昊蒼,享無胤子,孤女四人,長女適柴氏、次女崔氏、季女幼女悉以居室,號天泣血,匍匐絕漿。慈親李氏,蒲柳之年,哀感痛而腸結。夫人彭城劉氏,居霜秉操,哀跪毀容,泣血山靈而奠?祀。府君春秋五十有四,大和二年十月十五日,傾榭于州城內王德坊之私第矣。未葉其宜而權斂于斯堂矣。哀號慄裂,慘結愁云,風樹增悲,孰不傷悼。繼嗣無子,孀居幼女,號裂駐儀,以備兇事。以大和七年癸丑歲九月甲寅朔廿三日,景子未葉歸于大塋而權厝,于州北六十里內丘縣北三里天師鄉洗腸河北一里,新塋禮也。東隣巨野,煙靄覆以連云,西障□峰,蓬鵲遠而增勢,南瞻花縣,洗腸望以東流,北依崇源,乹艮依而相輔。四神以備,明靈可安。以陵移谷變改易桑田,故刊禎石以記銘為其詞曰:英姿立代,令族傳芳。俄然□□,倏奄泉堂。從□無子,居霜斷腸。孤女號裂,慈親感傷。六姻哀咽,九族霑裳。轜車旐引,儼駕源崗。風悲古陌,愁云莽蒼。
以趙寶山墓志為代表的大量唐代墓志中多次出現“權厝”以及意思相近的權殯、權窆、權葬等詞,說明了權厝現象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之后的“遷葬”說明了“權厝”的原因業已消除,志主才得以下葬新塋。通過大量唐代墓志研究可得,導致“權厝”現象發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夫妻中一人先去世,暫時安置,等另一人去世后,夫妻二人再合葬一處,這也是發生權厝現象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2,志主突然去世時身在他鄉,因各種原因原籍也沒有修建好墓室,而修建新塋尚需時日,只能權厝在他鄉,等待新塋建成再行遷葬回原籍。
3,出仕他鄉的官員家屬去世,官員無法安葬家屬,權厝在出仕地,等到官員卸任后再正式安葬。
4,“不遇吉辰”不能安葬只能權厝。古人很重視逝者下載的時間,認為這會直接影響風水,從而影響周邊的親人,因此在找不到良辰的時候只能暫停下葬。
5、家窮沒錢安葬只能權厝。《舊唐書?杜甫傳》記載了杜甫生前生活的貧困“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死后家庭窮困“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只能等到后人經濟好轉后才能安葬。“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經濟的拮據導致曾多次出仕的一代文豪尚且權厝他鄉,更何況一般人。
6、自然災害導致不能及時下葬只能權厝。古人對自然災害的應變手段匱乏,把尸體長途運輸回原籍過于艱難,只能暫時安置等待合適天氣再運回下葬。
1,等待出現“權厝”原因消失后“遷葬”入新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先人的喪葬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孝道,體現孝道最重要的就是讓逝者今早正式安葬。各種致“權厝”發生的原因一旦消失,逝者的子女或者親友都會盡快安排遷葬,讓逝者在新塋中才能“四神以備,明靈可安。”
2,導致出現“權厝”的原因一直存在,或者出現了新的原因導致“權厝”之后不再“遷葬”
縱觀唐代多塊墓志銘并序可知,導致“權厝”發生的原因大致有上文所談七種,一般來說一旦這種原因消除志主子女親朋會盡快安排“遷葬”新塋,但仍有一些志主被“權厝”后被留在“權厝”地,不再“遷葬”。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是遷葬經費緊張。如杜甫死后其子杜宗武流落他鄉自顧不暇更別說對杜甫靈柩的“遷葬”。二是長期權厝后信息中斷,后人無法獲得權厝信息只能放棄“遷葬”。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隨后的黃巢起義戰亂潑及全國。一旦權厝地被戰爭洗劫,知情人被殺或流離失所,更別說為逝者的“遷葬”。
通過館藏《大唐故天水趙府君之墓志銘并序》和其他唐代墓志碑文的研究可知,唐代“權厝”現象是廣泛存在的,也是志主子女親友基于各種等因素采取的權宜之計,之后是否“遷葬”也是這些因素影響的結果,這說明了社會生活的現實殘酷和傳統孝道思想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人們只能屈服于現實退而求其次讓“權厝”乃至不在“遷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