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微軟公司每年都進行人力資源評估選拔,部門負責人根據盈利等指標進行競爭,其中虧損增減幅度大小也是一項重要指標,有著良性虧損經驗者將會受到公司的首先選用。這項制度的創始人,正是比爾·蓋茨。
1988年冬天的一個早晨,董事會正在開會挑選某大區CEO。最后人物集中在兩個人身上——瓊斯和約翰。瓊斯,長期在多個部門負責工作,所在各個部門均保持增長和盈利。約翰,也曾經在不同部門負責工作,但近期其負責的部門處于虧損狀態,受到總部的警告。大部分董事希望選擇瓊斯,認為他的盈利記錄有助于開拓大區業務,具備更好的領導才能。比爾·蓋茨力排眾議,提出選用約翰。但因約翰與比爾·蓋茨是遠親關系,而且大家對他的虧損記錄無法接受,約翰最終還是落選。
一年后該大區業務盈利急劇下降,出現虧損跡象,并出現幾起國際性丑聞,在收益和聲譽的雙重打擊下,瓊斯引咎辭職。經過緊急磋商,董事會擬從海外其他公司招聘新CEO,但比爾·蓋茨仍堅持選用約翰。董事會主席尼爾斯很生氣:“蓋茨先生,約翰負責的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你有什么理由認為他有能力把大區公司管理好?”人力資源部部長約瑟夫也說:“蓋茨先生,在前幾次選其他大區CEO時,你不是也否決了幾個運營虧損的候選人嗎?為什么這次你還要堅持選約翰?難道是因為他是你的親戚嗎?”
比爾·蓋茨微笑著說:“各位先生,海外的CEO不能迅速熟悉情況,當然比不上公司自己的人選。一般人總認為虧損是負責人管理水平和部門效率低下的反映,我認為有一部分虧損確實是這種反映,像我們前年否決的三位候選人就是這樣,但并不絕對。虧損是一次嚴格的考試,它考驗負責人的心理素質、應對措施、分析能力、管理妥善應對全球市場的風雨,而有過這些良性虧損經歷的職業人士無疑更能經得起風雨。”片刻沉寂之后,董事會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一致通過比爾·蓋茨的方案。
一年后,在約翰的領導下,該大區發展迅猛,一舉超過其他大區,成為公司最賺錢的大區。
故事的哲理:
無知,并不等于善良。但我們卻總習慣把過去沒有經歷過,想當然地視為未來不會出現。事實上,真正的能力,只有在經歷中才能鍛煉出來。這就是名牌大學高材生經常自殺的原因——他們沒有輸過,不知道怎樣面對挫折。
哲理的故事:
磷蝦屬甲殼類浮游動物,海洋中的磷蝦常以百萬數量聚集,形成數百米長的蝦群,每天遷徙距離可達一公里,是許多經濟魚類和須鯨的重要餌料。磷蝦有晝夜垂直移動的習性,夜晚上升到水體表層,清晨則下降到水下深處。磷蝦體型小,剛孵出的幼蝦體長約0.5毫米,濕重約0.02毫克,成熟磷蝦體長約95毫米,濕重約8毫克。
以往研究認為,能將豐富的地表水運送到海洋深處的因素有兩個:風和浪的作用。針對磷蝦群有規律的游動現象,科學家產生疑問:磷蝦的游動是否會對海水的循環與混合造成某種影響?這種遷移是否可以將營養物質、微生物和熱量向下輸送?對于這樣的疑問,很多人嗤之以鼻,磷蝦如此之小,何以能夠撼動海洋?
斯坦福大學流體力學研究所約翰·達比利決定尋找答案。達比利團隊選取和磷蝦結構、體型接近的豐年蝦作為研究對象。
試驗結果顯示:當13.5萬只豐年蝦一起向上遷移時,由于身體旋轉角度一致,在基體效應作用下,水會形成一個顯著的向下流動現象。在垂直方向,鹽水的混合速度增加了1000倍。面對這一結果,達比利興奮地說:“作為微小的無脊椎動物,一只磷蝦或豐年蝦游動時對水體的攪動作用微乎其微,但它們集體向一個方向游動時,能夠推動海水產生渦流。”換句話說:磷蝦能夠攪動大海。
有了以上研究結果,海洋科學家建議,將磷蝦作為“能將地表水運送到海洋深處”的第三個因素。下一步,科學家準備將磷蝦納入海洋環流模型中,以便于準確預測海洋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微小的磷蝦之所以能夠攪動廣闊的海洋,是因為它們聚集在一起,且向一個方向同時用力的緣故。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弱小的磷蝦,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它們的力量讓人震驚。
故事的哲理:
小,不是問題,能否協同才是關鍵,這就是產生雪崩,以及小磷蝦能攪動大海背后的協同效應原理。每一個小創新、每一個小變革、每一個小社會角色如果協同起來,其能量足以影響整個企業乃至社會!
哲理的故事:
美國保險巨頭法蘭克·畢吉爾剛從事保險業的時候,事業曾經一帆風順。出色的推銷能力,讓他在這個行業里如魚得水。可不久他卻遭遇了自己從業以來的第一個工作“瓶頸”。于是他開始起早貪黑地出去跑業務,經常要幾次三番登門拜訪。可令他沮喪的是,一切的努力卻收效甚微。
他開始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總在自問:為什么最近自己會那么憂郁?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客戶在簽約時刻又反悔?
他開始隨手翻閱自己一年來的工作筆記,并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海里閃現。
這以后,他一改往日的工作方法,開始采用新的推銷策略進行工作。結果令他大吃一驚,他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把平均每次賺2.70元錢的成績,迅速提高到了4.27元。當年,他新接進的保險業務,第一次突破百萬美元大關,引起業界的轟動。
后來,法蘭克·畢吉爾向世人公開了自己成功的秘訣。當年,他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發現了這樣一組奇特的數據,從而改變他對工作的認識:在他一年所賣的保險業績中,有70%是第一次見面成交的,有23%是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在第三次見面以后才成交的。而他實際上花費在那7%業務上的時間,幾乎占用了他所有工作時間的一半以上。
于是,他采取的新推銷策略是,果斷放棄那7%的利益。這樣,他就可以騰出大量時間用于新業務的拓展。于是,他成功了。
故事的哲理:
堅持到底就一定會成功嗎?很多時候,在錯誤的事情上堅持,會讓人失去未來成功的機會。因此,選擇適時放棄比堅持到底更需要智慧。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