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摘要? ?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與支持,而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已成為當下我國實現農業鄉村振興、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關鍵目標。互聯網金融的獨特方式給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此同時也可以此為窗口搭建更加完備和高效的農村普惠金融運行體制。本文結合當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實際情況,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在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阻礙和困難,并提出建議措施,以期推進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
關鍵詞? ? 農村金融;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 F832.35;F724.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64-02
普惠金融是為整體社會群體和不同階層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在我國主要以微小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為重點服務對象[1-2]。而發展普惠金融的關鍵點和難點在于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普惠金融,農村金融的發展嚴重落后于城市金融發展,城鄉金融發展的不匹配和不均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趥鹘y金融在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存在很多弊端,互聯網模式的帶入思考應運而生,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注入互聯網發展的活力,將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ヂ摼W金融[3-4]可以擺脫自然地域的限制,在支付的便捷性、流動性、低成本性方面對普惠金融有很明顯的助推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中央一號文件多年聚焦三農問題,明確指出要加速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搭建更高效、更合理的新農村金融發展體系,為三農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1? ? 存在的問題
1.1? ? 互聯網基礎不夠完善,普遍認知不足
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的信息來看,截至2018年6月,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36.5%,遠低于城鎮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72.7%。如圖1所示,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據整體網民的26.3%;城鎮網民規模為 5.91億,占比達73.7%。這一數字與2017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說明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在總人口中提高,但是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滲透率明顯低于城鎮地區,發展速度甚至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對互聯網的不了解、對互聯網金融的陌生,導致農村地區對互聯網金融沒有認知概念,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缺乏基礎的認知和普及環境,使農村互聯網金融推廣速度慢、障礙多。如圖2所示,在農村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主要是電腦或網絡知識缺乏和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所占比例分別為49.0%和32.5%。農民文化水平有限且對互聯網不了解,對一些稍微有點復雜的應用軟件很難理解且無法使用,導致無法有效開展基于互聯網的農村金融業務。
另外,農村地區對金融知識的教育相對滯后,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不夠,人們對互聯網金融這種新興的金融業態的認知度并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滲透是非常小心謹慎的,對互聯網金融的“普惠”特性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農村居民只了解和接受傳統金融業務,甚少了解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而且對其不信任,認為網絡金融就是不靠譜,對這些新推出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排斥心理較為嚴重,因而許多針對農村地區群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最后基本都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幾乎成了擺設,這使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受到了嚴重制約和阻礙,不利于農村普惠金融的健康快速發展。
1.2? ? 征信系統不完善,信用體系不健全
我國現有征信系統的建設速度與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極不匹配。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是目前我國主流的征信系統,同時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征信系統,但是這個目前最大的系統使用門檻較高,想要調取該系統的數據必須首先要擁有接入征信中心的接口權限,使用過程中,更是在每次提取數據時都需要支付相關費用。不管是從資金成本的角度,還是準入的標準要求,都將一大批新型金融機構擋在門外,只有實力雄厚、業務龐大的銀行金融機構能夠獲得這種征信使用的權利。征信數據共享的高成本和高門檻使市場上很多新型的金融機構無法獲得想要的征信數據,從而也就不能支撐其金融業務發展。另外,目前人行的征信系統數據獲取主要來源于傳統的商業銀行,對于新型機構的信貸數據共享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存在數據和信息的不對稱、不完整等問題,信用體系的生態沒有得到全面的包容和發展,金融創新步伐被信用體系的不健全拖了后腿。
1.3? ? 監管主體不明確,法律機制不健全
一方面,“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金融市場參與者更加多元化,涉及到既有互聯網又有金融行業的交叉,不同領域之間有不同的組織架構和監管要求,從而導致監管主體很難明晰確定,也造成了監管工作的推諉和無法落實到位。另一方面,在農村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方面,我國目前的金融立法主要針對于農村地區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完善的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尚未建立,對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更是存在很多空白和疏漏。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具體業務的準入標注以及監管細則還未出臺制定,監督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成熟,這樣一旦產生法律糾紛,就很難有效保護交易雙方的權利。
2? ? 建議
2.1? ? 做好互聯網金融普及宣傳,加強農村互聯網基建工作
在宣傳教育方面,政府和金融機構可通過電視媒體、報紙報刊、社交軟件及線下普及金融知識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也可借助電商平臺、便民繳費平臺和惠農金融服務點鼓勵農村用戶使用互聯網支付或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以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對普惠金融知識的認知度[5]。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增加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開立數量,普及ATM機、自助查詢機等,引導教育廣大農村居民學會使用掌銀、網銀、三方支付等線上渠道,更好地熟悉和了解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通過切身的操作感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安全性、高效性,不斷改善農村的互聯網金融體驗環境[6-7]。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備。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基金,成立項目組服務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互聯網運營提供商給予一定比例的政策優惠,讓農村居民可以低成本地接觸到互聯網,進而推動互聯網金融的普及。
在配套機制上,還可以考慮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政策,把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給到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機構。另外,政府也可以多進行招商引資,把優質的互聯網平臺引進來,對接大額資金項目,讓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有項目、有落地、有創收。總之,就是要讓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更加快速直接地感受到普惠金融的服務力度。
2.2? ? 優化征信系統,抵御信貸風險
搭建更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不僅需要來自互聯網企業的信貸征信數據,還需要依托于大量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數據。由于農村居民土地、收入和工作的特殊性,需對農村居民的信用狀況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綜合測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戶信用數據的真實性,降低農戶信貸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也可以搭建平臺,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各自對信息主體進行補充、完善和調閱,提高信息更新速度,降低信息不對稱性,以征信系統的不斷優化促進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良性競爭,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2.3? ? 建立適應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一是可以依據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同,明確監管主體,制定完善的準入規則和退出機制,充分發揮第三方和社會的監督作用,為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營造一個安全、有序的“互聯網+”環境。二是推動并加強合作監管機制的建設,建立一套健全的監管、統計信息共享機制,合理運用科學的方法界定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在原有法律法規出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立法,多層次立體化推動互聯網法治進程,有效保護各方合法權益。三是加強原有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根據各地區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制定符合當地實際需要的指導規范,規范當地農村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
3? ? 參考文獻
[1] 李敏.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機制、難點及對策[J].浙江金融,2015(12):16-19.
[2] 錢帥成.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下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7.
[3] 吳金龍.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20-23.
[4] 吳強,楊岳.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構建探析[J].金融科技時代,2017(3):27-31.
[5] 袁夢雪.“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6] 馬廣奇,肖琳.互聯網助力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7(11):68-72.
[7] 羅寧欣,嚴銘佳.互聯網金融助推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問題探討[J].農村金融研究,2016(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