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莎莎
浙江“三位一體”農合聯是為農服務,發展合作經濟的組織,是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浙江省農合聯以農民合作基金作為一種新型合作金融的探索實踐模式,在出資、管理、資金運用上都進行了一定創新,旨在服務三農,增加農村金融供給,達到金融服務“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目的,成為支農支小主力軍,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部分農村金融市場空白,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與此同時,浙江是互聯網發展高地,由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帶動的數字金融已經對傳統金融產生巨大影響。數字金融的發展,打破區域空間限制,創新金融業態,擴大了金融服務半徑,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促進了金融資源的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動,讓眾多被傳統金融忽視的農村群體享受到可負擔的金融服務,感受數字金融普惠帶來的裨益。
數字金融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務方式,把金融的支付結算、資金融通、信用體系、資產理財等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擴大金融服務的受益群體尤其是農村群體。
電子支付的便利性和普惠性,使其在廣大農村地區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在支付結算服務上的城鄉差距。支付清算協會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使用電子支付成年人比例76.9%,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成年人比例66.51%。浙江省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成年人比例達85.15%,已遠超全國總體水平。隨著移動電子支付應用場景的不斷多元化、農村支付環境日益完善、支付安全不斷提高,使得農村普惠金融覆蓋面得到有效提升。
互聯網融資在中國市場上得到飛速發展,隨著阿里京東等綜合電商平臺向農村金融市場進軍以及農村傳統金融機構的普惠化轉型,定位為普惠金融的各P2P 行業也深入農村市場,并以低門檻、低成本、手續簡單、無抵押等優勢,迅速成為農村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2017 年底,全國網貸行業正常經營平臺數量為1931 家,其中浙江276 家,占比14.3%,位于全國第四。全國網貸行業成交量2248.09 億元,其中浙江367.55 億元,占比16.35%。互聯網融資為農民、低收入人群等小額資金需求者帶來了便利,近年來,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政策來維持其健康有序發展。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落后,個人征信數據不完備是導致農戶“貸款難”的重要原因。現代信用服務體系建設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發展,涉農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獲取農戶在互聯網上的使用信息,不斷記錄更新其行為軌跡,對其進行全方位的信用評價,從而判斷其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征信體系缺失問題。浙江省積極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臺州先行試點形成了“實時共享、信用增信、精準對接、融資普惠”的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模式,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經驗。
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投資產品往往針對較富裕人群,設置的投資起點要求較高,將眾多農村低收入人群拒之門外。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出現,徹底打破了理財投資門檻,2017 年余額寶數據顯示,其投資者都是小額資本投入,1000 元以上投資者占70%,且農村用戶已破億,占比三分之一以上。互聯網理財產品為金融資源稀缺、金融服務落后的農村地區帶來了零門檻、無網點、實時贖回等一系列突破的資產管理工具,讓更多的農村人口參與網絡理財。
農民合作基金是發揮農合聯服務“三農”作用的重要基石,它的籌集和使用,體現了合作制精神。基金以農合聯會員入會費為基礎來源,聯合社會資本(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按不少于20%的年度資產收益注入)、財政資金等設立,是搭建為農服務平臺、支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集合。基金主要用于農合聯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發展政府倡導、“三農”有需要、農合聯會員有需求的為農服務事業,重點支持培育起主導和龍頭作用的涉農企業和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村合作金融風險補償資金,開展合乎規范的保值增值活動。
根據浙委發〔2015〕17 號文件要求,浙江省、市、縣三級農合聯設立農民合作基金,為農合聯開展為農服務、支持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資金保障。據統計,目前已有11個市、79 個縣(市、區)建立了農民合作基金,總規模19.5億元,已到位資金8.5 億元,其中財政出資金額(政府出資金額)約7.5 億元,有5 個市、29 個縣的農民合作基金已經開展實質性運作。
浙江農合聯農民合作基金設立“決策-管理-運營”三層組織構架模式。成立合作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為決策機構,負責基金的資金籌集、使用、退出方案,審批基金投資計劃,解決基金管理運作重大問題等。管委會辦公室,為日常管理機構,負責落實基金發展決策的執行與管理。管委會委托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管理運營基金,負責合作基金的具體運作,風險管控等。通過三層模式架構,實現基金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確保基金的資金安全及有效使用。
為提高農民合作基金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為農服務的長效機制,農民合作基金必須實行以市場化、專業化為主的運行方式。但同時,農民合作基金的部分或者增值部分可以用于一些公益性、政策性的為農服務事業,這也有別于純市場化方式運作的私募投資基金,要不斷加強投資的可行性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農民合作基金是浙江農合聯探索農村合作金融服務的新模式,在制度建設上還不夠完善,因此還未能有效發揮作用。一方面,大部分農合聯還未出臺關于如何高效、規范的使用合作基金的可操作性方法,導致基金運作存在較大障礙。現有問題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真正當基金使用,但因受到政府的監管,限制較多,以盈利為目的而偏離了合作原則。二是當專項財政資金使用,將資金撥付到各個符合條件的涉農項目,導致較多地方一次性將基金用完了,失去了基金滾動使用的初衷。另一方面,風險防控是影響金融機構尤其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農合聯基金運營公司在經營理念、風險防控、公司管理等制度方面仍存在著不足,公司業務內容也還未形成較成熟的風險防控體系。
浙江擁有數字金融發展的先天性優勢,農合聯為拓寬服務范圍,豐富金融服務內容,應該積極探索數字化農民合作基金運行模式,有效推動農村金融發展。“數字金融+農合聯農民合作基金”模式的構建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信用是所有金融服務有效進行的保障,尤其是在農村金融領域征信基礎的建設尤為重要。農合聯應積極推動建立互聯網企業與合作基金、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對接機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用信息更大范圍的共享。融入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征信系統可增加人行征信系統缺失的農村地區農戶征信信息,能夠有效防范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典型農村金融風險。風險防范是數字金融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農村金融市場無論是規范化程度還是市場環境都不夠完善,交易主體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防控能力較差。農民合作基金應結合數字金融充分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風險進行全方位的預測,把握好風險判斷的標準,及時發現風險隱患以降低實際風險發生的概率。
建立農民合作基金線上運營平臺,創新基金服務方式,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開展遠程客戶授權,實現貸款的線上申請、審批和放貸。線上平臺主要包括基金籌集子系統(會員入會資金流入、社會資金流入)和基金用途子系統(借貸申請),并開發移動端APP。有資金需求的借款者可通過基金用途子系統或者移動端申請借款,系統后臺通過互聯網征信系統快速審核借款人信用及資質,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進行放款,提高授信審批效率。會員入會投入、資金借貸和社會資金投入均通過基金籌集子系統完成,網絡流程透明高效。所有的資金都交由第三方托管和監督,農合聯和基金運營平臺不直接接觸資金,保證其安全性。
運用線上平臺豐富數字金融產品,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方式,擴大為農服務范圍。線上平臺可通過開發互聯網理財產品以合理的成本融入閑散農村資金,有效拓寬基金的資金來源,也為農民理財提供正規渠道。開發各類面向三農群體的線上貸款產品來拓展基金使用范圍,在更大的范圍內和程度上提供農村資金融通服務。與各大保險公司開展合作,在線上平臺為農戶提供農業、財產、人壽等保險互助服務,提高農戶保險意識,便于農戶選擇合適的保險產品,為其生產生活提供保障。通過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將農民合作基金線上平臺打造成集理財、貸款、保險于一體的綜合性為農服務金融普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