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珍
“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這是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制造強國戰略的基本方針。裝備制造業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通過創造先進的裝備制造技術和裝備制造模式,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領跑我國實現制造強國之夢。
新的時期,我們的任務是改變裝備制造業落后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適應新經濟下裝備制造業的現代管理體系。成本管理作為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全新探索。
實現可控的成本管理,有助于降低產品成本費用,以絕對價格優勢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市場份額。實現可控的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創新,提升產品的品質穩定性和附加值。實現可控的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快速交付,滿足客戶需求。
很多企業的領導“重”市場,“輕”管理,使企業管理規范性和制度建設形同虛設,久而久之,給員工形成消極的負面影響。部門之間業務流程缺乏有效的集約化管理,業務流程混亂,導致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出現問題,例如:采購環節,采購員不提交書面采購計劃,僅憑采購申請單和采購員個人經驗,最低庫存不受控,出現該采購的未采購或重復采購等,造成資金積壓或采購不足,導致后續生產和供貨中斷。生產環節,訂單需人工憑經驗完成排產計劃并下達到生產車間,直接派工到班組和班次,由于繁瑣,信息接收不全面不完整以及排產人員粗心大意等原因,往往導致排產不合理,進而影響了整體的交付周期;銷售環節,銷售訂單的審核發放通過紙質文件在線下流轉,效率低,且經常出錯,業務運行進度難以實時了解查詢,銷售人員因工作繁忙而遺忘耽誤部分訂單處理的現象時有發生,直到客戶詢問才發現問題,銷售過程效率低下,無法高效的完成訂單流轉,延長了銷售周期,使銷售過程變得復雜,難于進行優質、高效的銷售過程管理等等。
成本管理與企業的經營業務關聯度不高,甚至“各行其道”。財務人員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總是充當后勤的角色,月末通過各個相關部門收集來的資料和單據進行成本費用分類和核算,對數據背后的業務內容知之甚少,因此,總結分析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裝備制造業用定額法計算成本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定額法,顧名思義,是根據事先制定的材料定額、工時定額計算成本的方法,適合產品定型、各項生產費用穩定、消耗定額穩定的批量生產特點。隨著客戶對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個性產品定制越來越多,集中批量作業難度大,導致勞動效率低,定額法計算成本與實際耗費相差甚遠。
民營企業是當前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尤其中小型民營企業已然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主力軍。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扶持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助力民營企業快速發展。但是,一些基礎不夠堅實,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技術創新,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企業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很多企業老板表面上非常重視經營管理,實際上缺少基本的財務素養,用自己的家人或親戚管錢,把沒有專業技能和素養的親戚朋友安排在重要和關鍵崗位上,認為他們才是最可信的人。這種管理方式往往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勝任崗位的專業技能問題、素質問題、分配不均容易滋生自負、優越感等等,這些問題不利于全員工作積極性的發揮和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相違背。
會計人員對企業內部各個業務流程的熟悉程度不夠,只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材料和費用支出進行歸集和計算,通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成本會計的崗位工作,就是計算產品成本、核算費用,成為每個月固化的工作模式。大多企業財務停留在成本核算而非管理的層面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財務人員知識單一,業務知識匱乏,缺少與業務的融通,只懂財務,不熟悉業務。二是財務崗位設置不夠細化,有的甚至一人多崗,工作量大,時間有限,每個月基本上就是對單據進行統計、歸類、計算,無法深挖數字背后的原因。三是財務分析往往涉及采購、生產、銷售、技術等部門的核心問題,溝通和配合存在困難,很容易引起業務人員抵觸,不利于成本控制。
定額法需要不斷核定材料定額,工作量大,定額資料若不準確,則會影響成本計算的準確性。通常企業存在以下幾點會造成成本失真:
一是管理疏忽,材料定額不及時更新,只注重產品的完工交付,忽略對生產過程中材料定額的核定。二是因下游客戶行業涉及范圍廣,對產品有很多不同的特殊要求,有材質、外觀、工藝、自動化配套等個性化定制,主要部件設計和工藝變動頻繁,原先定型產品不再固定,核定材料定額變得困難。三是大型鋼材類原材料不入倉庫管理,直接堆放在生產現場,領料流程倒置,不利于倉庫監管,違背節約管理和控制成本初衷。
企業成本核算與管控不僅僅是財務部門或者某一個成本會計人員的事情,是公司全體職工共同參與和配合的過程。引入先進的MES 科學管理理念,通過ERP 管理系統,上線采購、生產、銷售、倉庫等管理模塊,建立產供銷存一體化的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以前,倉庫管理缺乏信息化工具,采購、生產、銷售的庫存數據通過人工統計,非常繁瑣且準確性差,無法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保證原材料和成品的合理安全庫存,主要靠人的主觀經驗進行庫存設置,準確率和合理性較低,很容易造成庫存呆滯,資金積壓,物料短缺,生產中斷。ERP 上線后,系統在線實時反映倉庫物資的分布情況,利用系統中向客戶銷售產品歷史數據自動確定原材料及成品安全庫存量,安全庫存設定合理準確,生產中斷和呆滯物料現象將大大減少,縮短了交付周期,提升了交付及時率。
在企業內部建立釘釘網絡辦公平臺,成立倉庫、采購、生產調度與質控、銷售等管理工作群,實現企業內部資源和信息共享。比如,保管員在ERP 系統線上申請采購計劃,審批流程相對較慢,也可能人為拖延,通過網絡辦公平臺,可以提醒采購員快速響應,便于提高工作效率。每日關鍵任務令是生產調度與質控管理群里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是管理人員對生產現場實時監督和跟蹤每日下達生產任務完成情況的一種有效的新的管理方式。工作管理群的好處在于:任務明確,高效快捷,拒絕拖拉,責任清晰,便于業績考核。通過ERP 管理系統和釘釘辦公軟件的無縫對接,可大大提高企業產供銷存業務管理資源的利用率,縮短產品交付周期,提高庫存周轉次數,減少庫存積壓,降低庫存資金,從而提高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快速響應,獲取業務的快速交付優勢和成本管控優勢。
新的時期,裝備制造業的經營管理對財務工作的服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不僅專業知識要過硬,更要掌握業務知識。主動融入到業務經營中,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憑證、報表、單據,將眼界擴展到行業、客戶、供應商、行業政策、行業趨勢、商業模式、競爭者信息等等。同時,將財務數據轉化為業務部門需要的信息,并在理解業務的基礎上回應業務部門的質疑,做出客觀評價和輸出信息,這也是現代裝備制造業成本管理的趨勢。
最貼近裝備制造企業生產流程和工藝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使用訂單法能彌補當前裝備制造業定額法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更能適應裝備制造產品生產周期長,生產工藝復雜多變,個性化定制高的行業特點,充分利用ERP 管理系統,以訂單管理形式來跟蹤和核算整個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客觀真實地對成本費用進行全過程控制,準確的計算成本,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決策參考。訂單法下,不能忽略定額法而單純的只用訂單法,需要訂單法和定額法有機的結合,用訂單法核算成本,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管理者更清晰的了解該筆訂單的運營和盈虧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而定額法更多是側重于提供該類產品的成本數據,與實際成本作出比較,從中找出不合理和異常,加以修正。因此,當前定額法和訂單法有機結合的運用是裝備制造業成本核算與管控的一種優化模式。
目前裝備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成品檢測、運輸費用等供應鏈環節形成很大的成本壓力。因此,企業需要通過多渠道挖掘最適合企業的成本管控辦法,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控制產品的制造成本,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可持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