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翼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他們的規模較小,但數量眾多,是國家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和就業政策的重要承載對象,而反映這些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情況以及生產經營成果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不僅是反映企業情況的“顯示器”,更是反映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對國家有關部門掌握國民經濟基本情況,進行宏微觀經濟決策和產業政策的制定有著重要參考作用。
中小企業財務會計信息主要包括資產負債信息、生產經營成果信息、財政資金使用信息、社會保障信息等。經營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經常使用者,主要包括企業投資者、財政稅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以及經信科技部門以及社會相關公眾等。
通過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可以了解企業在當地的生產經營情況,確定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確定企業科技創潛力,確定企業是否納入政府和部門扶持重點對象,從而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同時通過財務會計信息,發現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各種問題,研究制定各種解決問題的措施。
可以根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情況,掌握企業的利潤、稅收好壞情況,資產負債的高低情況以及企業的融資需求,成為評判企業發展現狀及前景、精準實施國家產業政策和扶持獎勵政策以及提供融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財政部門可以根據企業上報的財務會計信息,核實企業是否成為國家實施傳統產業升級建造獎勵政策的對象,進而可按企業(項目)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經信科技部門可以根據企業財務信息情況,了解企業科技投入和創新情況,幫助企業向上級部門申報科技扶持獎勵資金。
可以根據企業財務會計信息反映的資產負債情況,分析企業資產質量及發展前景,判斷債務規模以及潛在的風險,確定是否對企業進行融資支持或者作為投資對象,從而確定融資或者投資額度的大小。
就單個中小企業來說,其財務會計信息只服務內部管理或者社會某方面的需要,但是它不是孤立的,其傳遞的信息總是與社會其他行業相互交織一起,眾多的的財務會計信息匯集一起,就形成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構成國民經濟運行相關數據的“顯示屏”,如果這個“顯示屏”不能顯示正確的信息,則其危害不可低估。
由于中小企業畢竟不同于大中型企業,存在法人主體資格不明確、財務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其財務會計信息存在資產不實、業績不真、債務不準等失真情況,誤導管理部門及投資者價值分析和決策判斷,不能正確評估企業發展前景和存在問題及風險,同時對企業自身也會產生各種危害:
一是容易造成資產流失。因會計核算不健全,會計數據不準確,該入賬的或者已經處理的資產資產沒有及時在賬上反映,導致企業資產賬實不符;
二是損害公眾利益。企業會計信息失真,不能準確反映其經營成果,投資者和與企業利益相關的社會組織和個人無法合理合法分享企業成果,導致利益受損;
三是使企業形象受損。會計信息失真,傳遞企業不誠信形象,導致社會對企業不信任;
四是影響企業經營決策。會計信息失真,給管理層傳遞出錯誤信息,使他們不能真實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五是對國家單位或部門利益造成損害。有的企業不嚴格、不科學核算生產經營情況,編制虛假財務會計信息,誤導和騙取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的信任。如有的企業為了獲得財政專項補貼資金,有意在財務會計報表上擴大某方面的費用支出,如科研費用支出、更新改造支出等,騙取財政專項補貼資金;有的企業冠上“科技公司”的頭銜,以“進規”“上柜”為光環,騙取政府“三板、四板”上市獎勵;有的企業虛構固定資產投資,通過擴大關聯虛構經營業績,騙取金融部門的貸款,導致這些部門發生壞賬損失。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有的中小企業沒有專業的會計人員,他們大都來自企業老板的家屬或者親戚,沒有受過專業的會計業務技能培訓,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僅適應簡單的會計業務,不懂得會計法規和會計核算規則,每個會計核算期結束后,不能準確提供企業完整的會計信息,隨意編造改會計數據,,更不能對企業生產經營進行成本利潤分析,不能從會計角度對企業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議。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不大,受利潤增長的限制,員工工資報酬不是很高。很多會計人員特別是一些有專業技術的,在一個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以后,覺得與個人發展愿望差距較大,會計人員經常跳槽,導致財務會計人員斷檔,有的企業很長時間沒有會計人員。
有的中小企業為了減少麻煩,將財務會計核算業務“外包”給社會代理記賬機構或者個人,很多承包方因為不能及時獲取企業的會計業務資料,會計報告時效性不強,很難及時準確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成果情況;有的外包商不遵守合同規范,存在泄露企業財務信息的風險。
有的中小企業資金賬戶上的資金存在老板個人賬戶上,如支付寶、微信,會計人員不能掌握企業現金和銀行存款情況。有的企業老板將存在支付寶、微信上的資金任性使用,有的還造成重大損失。
有的企業多年沒有生產經營,實為僵尸企業,但是還向稅務部門提供報表;有的企業為了逃避稅收,轉移收入,虛列成本,利用違法違規手段粉飾經營成果,甚至向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報表,操縱會計信息。每年地方統計部門報表顯示的當地規模企業情況與財政部門審核的情況差別大,企業一大堆,但是能夠產生效益、能夠為地方政府貢獻稅收的卻不多,導致每年省級財政部門統計的規模企業財務信息數據存在不準確性。
他們往往只在乎企業賺了多少錢,銀行賬戶有多少資金,有多少利潤可以分配,而對于會計核算處理是否規范、報表的披露是否合乎要求,他們并不重視,這種不在乎的態度對會計人員處理會計信息產生不好的影響。
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都要形成共識,充分認識會計信息向社會傳遞價值信息的作用,把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上升到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單位經營、企業發展和投資者了解市場、形成決策的重要參考層面來要求落實。嚴格按照可靠性、真實性、及時性、相關性的原則,科學預測企業經營,及時發現問題,促進經濟資源在企業的合理配置,推動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維護國家、企業和股東及職工利益。
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會計核算行為的執法檢查與規范,嚴格按照《會計法》的要求,開展會計信息質量重點檢查與抽查,對那些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典型企業、典型案例、編假報表的企業負責人以及會計責任人,嚴格依照《會計法》規定及時從嚴處理,并公諸于眾,將那些造假企業通報到政府相關部門,不給予其申報專項資金、貼息貸款和融資支持的政策。
對通過檢查發現或者被舉報的企業違法違規會計人員,財政會計管理部門可以對其會計行為“亮紅牌”警告,據不改正的,將其列入會計誠信“黑名單”,在相關網上公布,對其會計活動進行限制,同時向上級部門建議,取消其有關會計資格證書。
目前,省級財政負責企業會計報表的部門每年都下撥了一定數額的企業會計培訓費用,財政職能部門要與會計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與經信科技部門、商務部門、中小企業協會聯合,制定企業會計培訓計劃方案,加強會計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職業道德教育和財經法規教育,努力提高會計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同時開展企業會計信息達標升級活動,大力增強企業負責人的法律意識,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做出重要保證。
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各地方要建立以財政部門牽頭,經信科技部門、商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中小企業協會等單位參加組成的企業會計信息監管平臺,分工協作,共同參與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治理工作;同時建立企業會計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對經過審核的真實有價值的企業會計信息資料,可以在共享平臺發布,供需要了解企業的相關單位和社會投資者查閱使用。同時建立會計人員備選庫平臺,將具有會計執業能力、道德誠信好、需要會計崗位的會計人員信息在平臺發布,供企業擇優使用。
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重點突出監事會對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監管作用;在賬戶體系建立、會計崗位責任制、賬務處理流程、企業會計政策、會計報表編制、計量和計價制度、臺賬制度、監督及審計制度等內部控制制度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并確保行之有效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