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倩
第一、政府政策支持。《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要求,內審機構應當根據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內部審計資源,除涉密事項外,均可通過購買社會審計服務來達到審計目標,為內審外包提供了依據。
第二、存在供給市場。近年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數量攀升,擁有CPA 證書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意味著市場中具有高標準的審計人才。注冊會計師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具有開展內審業務的能力。
第三、存在需求市場。內部審計的系統性對內審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在某些專業領域,如工程項目審計,內審人員并不擅長,便需要委托外部機構來完成審計任務。
(一)提升內部審計獨立性,促進審計結果公正客觀。很多企業將內審部門和其他部門平行設置,嚴重削弱了內審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些內審人員怕得罪領導,思想顧慮太多,未能反映出實際發現的問題,導致審計報告失真。而外審機構獨立性強,自然也不會受到管理層意志的干擾。此外,外審機構受到行業監管機構的監督,需要嚴格地按照法律法規出具審計報告,發表審計意見,為內審的獨立性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促進審計結果的公正客觀。
(二)提高審計專業水準,保障內部審計結果質量。目前,多數企業缺乏高素質的審計人才隊伍,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單一,以財會、審計為主,對其他專業領域,如數據分析、工程項目等缺乏深刻認識,導致其難以對專業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審計質量不高。而會計師事務所是專業的服務機構,擁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外審人員經常接觸不同的行業,不但熟悉不同行業業務流程、經營管理的風險點,還能熟練地運用先進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有著強大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保障內審工作的質量。
(三)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設立內審部門,培訓內審人員需要支付辦公場地費、雇傭費、培訓費等,消耗大量企業資源,分散有限管理精力,導致企業不能集中力量發展主業。如果將內審外包給中介機構,可以降低企業成本費用,把有限資源和管理精力投放到主要業務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此外,外審人員的經驗比內審人員豐富,更能系統地排查風險點,找出管理漏洞,有利于提高審計效率。
(一)外包決策過程不夠科學。目前,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內部審計外包制度,缺乏對內審外包方式、范圍、決策的規范制度,如未建立內審外包決策組織,對外包項目的風險和機會缺乏系統的評價,導致預期的審計目標無法實現。同時,也未建立外包供應商選擇的規范制度,雖然也進行了招投標流程,做出了相應評估,但評估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充分地關注到外審人員的職業勝任能力、審計專長領域等是否與外包審計項目的需求相一致。
(二)外包質量缺乏有效評價。一方面,外包審計質量難以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僅根據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等很難對審計質量進行合理的評價。實務中,多數企業也只是通過比較審計項目的實際完成時間和計劃完成時間來衡量外包審計質量,未能從審計過程質量、結果質量及合同履行情況等方面綜合評價審計外包的質量。另一方面,有些內部審計師對自身勝任能力缺乏自信,嚴重依賴外審人員的審計結果,盲目聽取他們的意見,缺乏對審計外包質量的評價。
(三)核心商業機密容易泄露。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的職能和作用決定了其涵蓋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核心業務流程、財務管理等高風險領域,而這些高風險領域正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如果將內審外包,外審人員將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企業核心商業機密,并將重要事項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盡管外審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能從一定程度上約束審計師的行為,但當競爭對手或其他利益相關者以金錢誘惑他們時,也很難做到完全保密。
(四)內部審計資源容易浪費。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競爭戰略、風險管理、核心業務流程等非常熟悉,而外部審計師在短期的審計工作中,很難對企業有著全面深刻的認識。內審業務外包后,內審師很容易模糊自己在外包審計項目中的立場,他們往往認為,外包的審計項目是外包機構的職責,跟他們沒有關系,所以他們基本不參與外包審計項目。如果閑置的內部審計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一)建立健全外包決策過程。企業可以從外包形式、外包內容、外包商選擇的決策上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外包決策過程。首先,外包形式包括全外包、部分外包、合作外包、審計管理咨詢,企業可根據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專業勝任能力、外包風險、管理層是否支持外包等因素決定外包形式;其次,外包內容有財務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內控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等,企業可以從成本效益原則、內審人員是否勝任、管理層意圖等方面決定外包內容;最后,外包商選擇的決策上,企業可從外包機構的聲譽、勝任能力、規模大小、審計費用等綜合考慮。
(二)嚴格控制外包服務質量。首先,企業需建立合理的外部審計機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中介機構的合同履行情況(包括審計范圍、審計時限、審計收費、審計保密性、審計人員勝任能力等)、審計過程質量(包括審計方案可操作性、審計證據充分適當性、審計工作底稿清晰性和完整性、審計報告是否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意建議等)、審計結果質量(包括重大審計發現數量、審計節約金額數、審計意見或建議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審計建議的采納和整改反饋數等)三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其次,要與外包服務機構積極地溝通外包服務質量的評價結果,以便他們有針對性地提高服務質量;最后,要建立外包服務機構的動態管理機制,及時地調整中介機構備選庫名單,將評價不合格的機構剔除出去。
(三)建立機密泄露追究制度。一方面,企業除了對內部員工進行保密教育之外,還應當在外包合同條款中明確中介服務機構的違約責任,針對保密性簽訂補充協議,協議中應明確如果外包機構泄露了企業商業機密將面臨的巨額賠償金以及行業監督機構對其的嚴厲懲罰,以此來強化中介機構的廉潔自律意識,降低商業機密泄露的風險。另一方面,如果商業機密泄露,企業應根據保密協議規定追究責任人,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四)建立內外審計溝通機制。《內部審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條規定,內部審計人員應該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對于外包的內部審計項目,如果企業能建立內、外部審計協調溝通機制(如定期地與外部審計人員召開例會),有利于改善內、外部審計人員之間的關系,能高效率地傳遞企業各方面的審計信息,進一步促進了內部審計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