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富
1996 年,我國頒布《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2008 年,浙江寧波制定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條例,探索通過“校企合作”,促進“產教結合”。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不斷促進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發展。為大力開發社會人才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且從以往更多注重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責任和作用,轉向更加注重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主體責任,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體作用。隨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辦法》等相繼頒布,進行政策落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從理念到實踐,不斷探索前行,從“校企合作”的地方探索,到全國推行;從“產教結合”的提出,到“產教融合”的深化,職業教育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力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應該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并付諸實踐,以便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國家職改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應該為實現高質量的充分就業服務,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服務,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教育的改革,教育理念上,需要改變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教育實踐上,需要改變職業院校“獨唱獨奏”,理論實踐脫節的根本問題。
國家職改實施方案中: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置于同等地位。指出舉辦職業教育應該: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由政府主辦向社會辦學轉變,由通識教育向類型教育轉變。由于目前的職業教育實踐中,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的建設有待加強,企業職業教育辦學的動力有待挖掘。應該大力促進企業積極從事職業教育,努力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推動企業協同育人,鼓勵企業興辦職業教育,開展職業培訓。
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已經明確。關鍵是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推動落實國家職改實施方案,落實《職業教育法》。
“校企合作”怎么合?校企合作是一種市場行為。職業院校和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應該加強合作,各展所長,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校企合作應該以社會的人力資源開發為引領,以經濟的產業需求為導向。共同實現為高質量的充分就業服務,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服務的經濟社會目標。
國家職改實施方案指出:企業應當履行依法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各種資源,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職業院校應當推動校企全面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為企業提供課程和師資等資源。應該“以戰略聯盟模式構建校企合作”。
“戰略聯盟”是指不同的市場主體通過簽訂協議或相互持股形成的組織。各市場主體之間,既不完全依賴于某一主體的治理結構,也不完全依賴于市場的價格機制。職業院校和企業組建校企合作“戰略聯盟”,是雙方通過優勢互補,基于相互信任,通過簽訂協議而結成的合作伙伴。相互之間既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也不是市場交易關系。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可以發揮職業院校和企業各自的長處,相互協同,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校企合作戰略聯盟,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地位是平等的。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雙方的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雙方在利益的驅動下,按照互利原則,自愿往來。雙方各自擁有獨立的決策權,不受對方的決策左右。校企合作是一種長期合作,職業院校和企業通過建立相對穩定的長期合作,不在于獲取短期利益,而是通過持續的合作,實現長遠收益的最大化。校企合作是一種利益互補合作,雙方各自都擁有自己的優勢,通過合作,揚長避短,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校企合作是一種開放合作,職業院校和企業是松散的協作關系,通常以合作開發人力資源為共同目標。一旦目標實現,可以再與其他單位結成新的聯盟。以戰略聯盟模式構建“校企合作”,可以發揮“戰略聯盟”的組織優勢。
目前,我國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游離于職業教育之外。應當強化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通過采取“經濟手段”調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參與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之后,學校隸屬關系調整,行業部門舉辦的學校劃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國有企業改革之后,企業屬于非生產性功能的教育職能被去除,企業成為純粹的經濟實體,不再承擔教育職能。解鈴還須系鈴人。將來,應該構建“政府支持、企業主導、職業院校參與”的校企合作戰略聯盟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促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校企合作需要校企雙方相向而行。可以運用經濟手段調動“戰略聯盟”雙方的積極性,促進校企合作。國家職改實施方案中規定:實施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給予激勵,對于興辦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按照一定比例抵免教育費附加的稅收優惠;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收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這些經濟手段,有利于激發職業院校和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以戰略聯盟模式構建“校企合作”,以經濟手段調動職業院校和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可以使雙方在合作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產教融合”如何融?現代職業教育分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它誕生于工業革命時期,主要標志是學校的職業教育的出現。現代職業教育出現之前,人力資源開發主要依賴“傳統學徒制”。現代職業教育從“傳統學徒制”發展到現代“職業培訓”;從“企業崗位訓練員工”發展到“學校職業教育培養后備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開發模式經歷“企業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將來,應邁向“學校—企業”綜合人才培養模式”。促使“人人成才、人盡展才”。應該“以戰略聯盟模式推進產教融合”。
國家職改實施方案中規定:職業教育政府依法監管,企業舉辦;鼓勵舉辦股份制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職業院校可以自主從企業聘任兼職教師,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應當從企業招聘,每年至少1 個月在企業或者實訓基地工作;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建設具有企業真實生產,院校實踐教學功能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或校內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這些規定引導職業院校和企業充分進行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應該“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戰略聯盟模式可以采取職業院校和企業相互投資持股的股權式形式。通過互換股份,建立一種長期合作的關系。這種戰略聯盟不需要進行資產和人員合并,而是通過股權聯結,雙向持股,促使雙方相互協作,職業院校和企業仍然保持著獨立性。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增強雙方的責任感,有利于建立長久合作,這種形式的缺點是靈活性差。職業院校和企業還可以采取簽訂功能性協議的契約式形式。契約式的戰略聯盟,是指成員之間在某些具體的領域進行合作。比如,職業院校和企業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通過簽訂協議結成一種聯盟,協議對合作事項具體內容作出規定。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通過共同開發人力資源,分享合作開發成果。契約式戰略聯盟具有靈活性、自主性、效益性的優點,這種形式的缺點組織松散,穩定性較差。
以戰略聯盟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可以使職業院校和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發人力資源,共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教育應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管理體制上的二元分離現象。教育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條塊分割。職前階段,由教育管理部門進行管理,人力資源部門不參與,造成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脫節;職后階段,由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進行管理,教育部門不參與,造成職業教育與實踐脫節。應該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頂層協調。“以戰略聯盟模式”構建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需要加強對戰略聯盟的管控。職業院校和企業結成的戰略聯盟,關系比較松散,如果管控不到位,可能導致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首先,職業院校和企業應該通過訂立戰略聯盟協議進行管控。戰略聯盟契約或協議,主要依靠成員的相互監督管理。訂立的協議應該明確界定戰略聯盟的目標,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戰略聯盟目標應該是合作開發人力資源。訂立的協議應該周密設計戰略聯盟結構。職業院校和企業以獨立的身份在市場上進行合作,如果結構不周密,可能會使合作難以奏效。訂立的協議應該準確評估雙方投入的資產,尤其對于股權式戰略聯盟。職業院校和企業在合作談判時,常常會遇到技術價值無法準確評估的問題。訂立的協議應該規定違約責任和解散條款。職業院校和企業應該明確雙方爭執解決方法,違約行為處置,續約或解散條款等。訂立的協議中還應該包括一個“重大變化”的條款。當職業院校和企業遭遇國家經濟政策變化等情況時,需要規定協議的變更或解除的處理方法。
其次,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應通過建立合作信任的關系進行管控。職業院校和企業結成的戰略聯盟,雙方必須相互信任,并且以雙方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自身利益。如果合作雙方相互信任,戰略聯盟會由于信任而更加穩固,信任可以降低聯盟雙方之間的相互監督成本,大大提升聯盟成功的可能性,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充分發揮協作優勢。
戰略聯盟模式是構建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