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亮國

【摘要】 目的 探討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患者中的診斷意義。方法 56例肺動脈栓塞患者, 均進行肺動脈造影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 分析血管成像征象。結果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肺動脈栓塞的檢出率為100.0%, 高于肺動脈造影的87.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67, P=0.006<0.05)。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楚顯示患者肺動脈的各分支、部分亞段肺動脈分支等情況, 19例患者為肺動脈分支栓塞, 37例患者為肺段及段以下動脈栓塞。患者血管成像的直接征象為血管中心充盈缺損, 按血管內栓子位置可分為:①閉塞型:患者栓塞血管為低密度且沒有對比劑, 2例患者, 占比3.57%;②附壁環型:患者的血管中心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周圍有低密度栓子環繞, 6例患者, 占比10.71%;③偏心型:栓子在血管的一側, 而對側充盈著高密度的對比劑, 44例患者, 占比78.57%;④中心型:血管中心存在栓子, 其周圍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也就是軌道征,
4例患者, 占比7.14%。患者的間接征象為肺灌注不均, 平掃時為馬賽克征象, 也就是肺局部栓塞導致肺灌注不均勻, 主要表現為肺窗上臨近的肺實質存在密度差。結論 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患者中,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較高診斷價值, 可準確檢出肺動脈栓塞, 并且無創, 能清晰顯示患者的肺動脈栓塞情況。
【關鍵詞】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肺動脈栓塞;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19
臨床中, 肺動脈栓塞是指在各種栓子的作用下肺動脈系統出現阻塞而引發的一系列癥狀總稱, 肺動脈栓塞主要是羊水栓塞、肺血栓栓塞癥以及脂肪栓塞綜合征等[1]。目前, 肺動脈栓塞的發生率在逐漸升高, 患者死亡率比較高, 且易誘發多種并發癥, 主要是心血管合并癥[2]。因肺動脈栓塞患者的癥狀不典型, 且個體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導致診斷比較困難, 患者的誤診率、漏診率都比較高, 而影響到治療和預后[3, 4]。為了探討和分析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本研究選取2013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醫治的肺動脈栓塞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醫治的肺動脈栓塞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0例, 女26例;年齡33~76歲, 平均年齡(51.25±8.28)歲;胸腔積液患者1例、呼吸困難患者6例、咳血患者1例、發熱患者13例、咳痰咳嗽患者17例、胸痛患者18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肺動脈造影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肺動脈造影:先建立靜脈通道, 方便搶救和用藥。在正位和側位進行造影, 局部麻醉下做股靜脈穿刺, 送入豬尾導管, 經右心房和右心室而到達患者的肺動脈主干。對比劑的注射劑量為20~40 ml, 注射速度為12~15 ml/s;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經16層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掃描檢查, 取仰臥位且上舉兩臂, 在掃描前給予患者呼吸訓練, 在掃描時囑患者要深吸氣、憋氣來完成掃描。范圍是從膈肌到主動脈弓上, 在肘部經高壓注射器注射80~120 ml的碘比醇, 持續20~30 s, 注射速度為3~4 ml/s。血管成像的延遲時間為20~30 s, 重建間隔0.6 mm, 層厚重建1.25 mm, 常規做多角度以及多平面的圖像重建、再現容積、重組曲面以及最大密度投影。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 觀察血管成像征象。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比較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肺動脈栓塞的檢出率為100.0%, 高于肺動脈造影的87.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67, P=0.006<0.05)。見表1。
2. 2 血管成像征象分析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楚顯示患者肺動脈的各分支、部分亞段肺動脈分支等情況, 19例患者為肺動脈分支栓塞, 37例患者為肺段及段以下動脈栓塞。患者血管成像的直接征象為血管中心充盈缺損, 按血管內栓子位置可分為:①閉塞型:患者栓塞血管為低密度且沒有對比劑, 2例患者, 占比3.57%;②附壁環型:患者的血管中心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周圍有低密度栓子環繞, 6例患者, 占比10.71%;③偏心型:栓子在血管的一側, 而對側充盈著高密度的對比劑, 44例患者, 占比78.57%;④中心型:血管中
心存在栓子, 其周圍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也就是軌道征, 4例患者, 占比7.14%。患者的間接征象為肺灌注不均, 平掃時為馬賽克征象, 也就是肺局部栓塞導致肺灌注不均勻, 主要表現為肺窗上臨近的肺實質存在密度差。
3 討論
近年來, 動脈栓塞的診斷檢出率持續升高, 肺動脈栓塞主要確診手段是影像學檢查, 主要包括X線、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磁共振以及肺通氣灌注核素掃描等, 其中肺通氣灌注核素掃描的準確性低、不確定性高;無法明確栓塞部位以及栓子形態;X線可以當做輔助肺動脈栓塞診斷, 但敏感性以及特異性低;常規CT檢查的掃描時間較長, 且有心血管搏動偽影存在[5];肺動脈造影屬于侵入性的一種檢查, 應用受限。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對肺動脈栓塞進行早期、快速、無創的診斷[6]。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中, 掃描速度快, 射線劑量低, 圖像效果好, 能從多方面對血管大小形狀、栓塞部位等進行觀察[7, 8]。
為了探討和分析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本研究選取取2013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醫治的肺動脈栓塞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 結果表明: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肺動脈栓塞的檢出率為100.0%, 高于肺動脈造影的87.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67,?P=0.006<0.05)。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楚顯示患者肺動脈的各分支、部分亞段肺動脈分支等情況, 19例患者為肺動脈分支栓塞, 37例患者為肺段及段以下動脈栓塞。患者血管成像的直接征象為血管中心充盈缺損, 按血管內栓子位置可分為:①閉塞型:患者栓塞血管為低密度且沒有對比劑, 2例患者, 占比3.57%;②附壁環型:患者的血管中心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周圍有低密度栓子環繞, 6例患者, 占比10.71%;③偏心型:栓子在血管的一側, 而對側充盈著高密度的對比劑, 44例患者, 占比78.57%;④中心型:血管中心存在栓子, 其周圍是高密度的對比劑, 也就是軌道征, 4例患者, 占比7.14%。患者的間接征象為肺灌注不均, 平掃時為馬賽克征象, 也就是肺局部栓塞導致肺灌注不均勻, 主要表現為肺窗上臨近的肺實質存在密度差。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檢出率顯著高于肺動脈造影, 因此診斷的關鍵是高分辨率圖像識別, 薄層快速掃描能顯著提高掃描的速度, 減少由于呼吸運動導致的圖像偽影出現, 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對動脈內的細微結構進行顯示, 對病變位置與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判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9-12]。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對于肺動脈栓塞患者的診斷依據主要是直接征象, 患者主要表現為肺腔內充盈缺損, 類型主要是:完全性阻塞, 未出現對比劑, 動脈斷面低密度;附壁損缺, 低密度區邊緣不整齊或者整齊;環壁損傷, 患者的血管局部變窄;中心型缺損, 在血管腔內有栓子流動, 漂浮且呈軌道狀[13-16]。在CT掃描時, 經肺窗所見到的肺部改變屬于間接征象, 比如肺梗死灶、馬賽克征象、肺紋理稀疏、胸腔積液以及肺動脈高壓等。肺動脈血栓出現后常形成機化, 有特定血栓致密影形成, 密度與血栓機化存在相關性, 密度越大患者溶栓的效果就越差。肺動脈和附近血液的密度有所降低, 有一定血栓影形成, 一定程度上可評估血栓, 新鮮血栓大都含較多的水分, 形成的時間較短, 溶栓效果較好[17-19]。
綜上所述, 在肺動脈栓塞疾病患者中,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可準確檢出肺動脈栓塞, 并且無創, 能清晰顯示患者的肺動脈栓塞情況。
參考文獻
[1] 鄭于平.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價值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30(31):109-110.
[2] 崔英才, 孔麗娟, 王力澤. 多層螺旋CT肺動脈成像在診斷急診肺動脈栓塞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4):77-79.
[3] 孫宏偉. 針對肺動脈栓塞的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操作方法及臨床價值探討.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6, 27(3):527-528.
[4] 陳天明, 楊鎖平, 李任翔. 多層螺旋CT肺動脈成像診斷肺動脈栓塞的臨床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6):38-40.
[5] 任法云, 付克廣, 王磊, 等. 用多層螺旋CT肺動脈血管成像術對肺動脈栓塞患者進行檢查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5, 27(10):50-51.
[6] 譚晶. 多層螺旋CT肺動脈成像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價值分析與研究.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7, 33(22):48-49.
[7] 唐斌, 王玉權.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在肺動脈栓塞的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價值. 中外醫療, 2014, 30(32):172-173.
[8] 諸葛衛新, 翁志鹿. 多層螺旋CT診斷肺動脈栓塞臨床價值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7(12):2039-2041.
[9] 劉建華, 曾濤. 螺旋CT肺動脈成像在肺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評價中的價值.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4, 16(5):716-718.
[10] 王俊鋒, 王會軒, 高朝前. 多層螺旋CT和MR肺動脈成像診斷急性肺動脈栓塞的對比研究.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4(6):1055-1057.
[11] 劉士軍.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肺動脈栓塞40例臨床觀察.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6, 32(8):59-60.
[12] 黎宇. 16排螺旋CT肺動脈造影診斷肺栓塞的價值探討. 世界臨床醫學, 2017, 11(4):225.
[13] 陳紅艷. 48例肺動脈栓塞患者的多層螺旋CT表現及診斷價值. 臨床醫藥實踐, 2017(6):449-451.
[14] 盧志紅, 廖云云, 朱雪燕. 16排螺旋CT對診斷肺動脈血栓的應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7(8):74-76.
[15] 葛旭. 16排螺旋CT增強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應用.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8, 2(23):122-123.
[16] 楊尊帥. 多層螺旋CT結合MRI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8, 16(9):24-26.
[17] 湯永強.16排螺旋CTA對肺動脈栓塞的診斷. 當代醫學, 2015(36):61-62.
[18] 鄭海平. 16排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作用探討. 醫學信息, 2015(9):184-185.
[19] 劉文華. 探討16排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作用.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