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云


【摘要】 目的 探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與
D-二聚體(D-D)水平在新生兒早期凝血功能障礙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120例早產新生兒作為早產組, 并選取同期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 73例感染新生兒作為感染組, 47例窒息新生兒作為窒息組。所有新生兒均給予早期凝血功能檢查。比較早產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凝血指標水平;感染組、窒息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凝血指標水平。結果 早產組新生兒PT(15.37±6.12)s、APTT(68.35±12.05)s
長于對照組的(12.03±5.41)、(48.63±7.58)s, D-D水平(7.63±1.48)mg/L高于對照組的(2.03±1.15)mg/L,
FIB水平(1.42±0.45)g/L低于對照組的(1.81±0.38)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窒息組新生兒PT、APTT明顯長于對照組, D-D水平高于對照組, FIB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和窒息組新生兒PT、D-D、APTT、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早產兒相較于足月正常新生兒, 其凝血功能異常明顯, 即凝血功能降低和纖溶亢進, 當胎兒胎齡越小時, 其凝血功能紊亂越發明顯。存在感染以及窒息新生兒凝血機制障礙較為明顯, 而早期檢測APTT、TT、FIB與D-D等指標水平可以及時判斷新生兒早期出血傾向, 對于臨床制定干預措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凝血功能障礙;新生兒;凝血四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36
凝血功能障礙(coagulation diaorders, CD)泛指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功能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臨床以軟組織、負重關節以及肌肉出血為主要特征, 一般情況下自新生兒時期即存在出血傾向, 部分可在青少年或者成年才被診出, 其出血癥狀出現越早, 病情越重[1]。新生兒時期, 新生兒凝血系統尚處于發育階段, 相較于成人凝血功能存在很大差異[2]。而本次研究為進一步了解新生兒早期凝血功能障礙的發生情況, 現將120例早產新生兒和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進行對比, 以此為臨床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兒科住院的120例早產新生兒作為早產組, 新生兒均在出生24 h內住院,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同時選取同期100例足月生產正常新生兒作為對照組, 男51例, 女49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另選取同期73例感染新生兒作為感染組, 47例窒息新生兒作為窒息組。
1. 2 方法 所有新生兒入院前均未進行任何藥物治療, 并在其入院24 h內實施凝血四項檢查。于新生兒出生后取其股靜脈血1.5~1.8 ml, 將血液標本置于枸緣酸鈉試管內進行抗凝處理, 然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儀對標本進行血清分離, 儀器參數:轉數1500 r/min, 離心時間為15 min, 將分離完成的血漿放置在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及其相關試劑中對新生兒PT、D-D、FIB以及APTT等指標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 比較早產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凝血指標水平;感染組、窒息組和對照組新生兒凝血指標水平。凝血指標包括PT、D-D、FIB以及APTT。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早產組新生兒PT、APTT長于對照組, D-D水平高于對照組, FIB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感染組、窒息組新生兒PT、APTT明顯長于對照組, D-D水平高于對照組, FIB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和窒息組新生兒PT、D-D、APTT、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 臨床根據凝血功能障礙發生情況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類, 前者多指單一凝血因子缺乏, 常于嬰幼兒時期出現出血癥狀, 多伴有家族史。而后者較為常見, 常見于成年人, 臨床除出血癥狀以外, 還多伴有原發病的癥狀和體征[3]。既往研究顯示, 新生兒凝血纖溶狀態和成年人存在很大差異, 其D-D水平較成人更高。本次研究中, 早產兒相較于足月正常新生兒其PT、APTT延長, D-D明顯升高, 而FIB降低, 出血傾向更為明顯[4]。其中, 誘發早產的主要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妊高癥)、胎盤異常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 而早產后缺氧酸中毒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相較于足月生產新生兒更高, 其病理因素是造成和加重早產兒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5]。
FIB是一種由肝臟和成和分泌的糖蛋白, 同樣也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由于早產兒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 無法通過胎盤獲得足夠的纖維蛋白原, 以致于其FIB水平降低。本次研究中, 早產組新生兒FIB水平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胎齡越小, 影響其高危因素增加則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D-D是一種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一般情況下, D-D特異性明顯, 其水平增高說明凝血因子的過度消耗, 可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纖溶酶生成的指標[6]。本次研究中, 早產組新生兒D-D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早產新生兒存在纖溶活動增強, 相較于正常新生兒其發生出血性疾病的幾率更大。有研究指出, D-D可以作為臨床觀察新生兒凝血和纖溶功能紊亂的特異性指標, 但其準確性仍需進一步探討。PT和APTT的延長是因為新生兒時期, 肝臟合成功能不成熟, 加之腸道缺乏足夠的大腸桿菌, 導致其維生素K合成不足, 特別是凝血酶原[7]。
綜上所述, 早產兒相較于足月正常新生兒, 其凝血功能異常明顯, 即凝血功能降低和纖溶亢進, 當胎兒胎齡越小時, 其凝血功能紊亂越發明顯。存在感染以及窒息新生兒凝血機制障礙較為明顯, 而檢測PT、D-D、FIB以及APTT等指標可以在早期及時的發現凝血功能異常情況, 對于臨床早期制定診療計劃以及降低新生兒風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美英, 田文朋, 陳秀霞, 等. 早產新生兒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應用.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 37(10):1121-1123.
[2] 鄒婷婷, 徐穎. 新生兒凝血功能障礙的評估與管理.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17, 38(6):47-48.
[3] 鄒海珊, 梁桂蘭, 梁潔瑩. 新生窒息患兒早期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6, 34(3):369-371.
[4] 牟鳳萍, 馮麗娟. 不同胎齡早產兒早期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16):3803-3805.
[5] 孟洪, 晁爽, 劉華仙. 早產兒及足月兒黃疸期凝血功能的改變及臨床意義. 血栓與止血學, 2016, 22(3):330-332.
[6] 歐容, 徐酉華. 新生兒繼發性凝血功能障礙病因研究進展. 兒科藥學雜志, 2016, 25(4):47-50.
[7] 鄒婷婷, 杜敏, 徐穎. 胃腸外科新生兒圍術期凝血功能異常的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7, 33(8):76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