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玲
【摘要】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逐步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大幅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我們只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時適度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恰當運用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151-01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把多媒體資源引入學校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多媒體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同時也促進了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發展。作為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就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那么多媒體怎么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恰當的使用多媒體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應如何恰當應用多媒體教學。
1.創設合理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聯系,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方能主動參與,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的功能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情境。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投入學習,產生創新意識。運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學習平均分時,利用多媒體展示猴媽媽分桃子的情境:猴媽媽有6個桃,準備分給2只小猴,怎么分呢?當學生說出不同的分法時,再問:怎么分才公平呢?學生在此情境中帶著問題,通過觀察、對比、分析,得出:每只猴分3個桃就公平了,也就是每只猴分的同樣多,從而引出“平均分”。
2.抓住切入點,恰當運用多媒體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針對教學內容,著重考慮選擇什么媒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許多優點,根據教學內容來選用多媒體,能更合理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突出它的優點。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在有限的40分內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多媒體的合理選擇和恰當運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化靜為動,初步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絕不能讓學生感到只是枯燥無味的數字,因為小學生有意注意維持時間短,思維又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為此,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手段,把要解決的問題直觀的、形象地展示給學生,這樣才能豐富學生表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運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時,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把靜、動結合起來,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以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不僅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讓學生逐步了解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4.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控制多媒體課件信息,多媒體課件要“務實”
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控制呈現的教學內容的信息量,不一定是課件越漂亮越好,場面越壯觀越好,關鍵在務實。制作多媒體課件要務實,讓實用性課件成為多媒體教學的主流,課件要求不必特別美觀,涵蓋的知識不必很多,只要能使抽象、難懂的內容變的直觀、易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內化所學知識就夠了。在使用媒體課件教學時,要根據課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課件,課件始終應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教學圍繞著課件。“形式”服務于“內容”,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該始終意識到該課件是要講述某一部分教學內容,它的一切形式都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好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快,播放畫面如走馬觀花,進而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教學變成了看電影。所以,在多媒體教學中該使用的時候使用,不該使用時不用,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多媒體課件僅僅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師追求的終極教學效果。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必須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多媒體的最佳切入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電教滿堂灌。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師應成為研究者,成為“專家型”的媒體使用者,才能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擴充新的教學經驗。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終身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充分了解現代化技術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特殊功能和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劉云峰.恰當使用多媒體激活數學課堂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4):38-39.
[2]馮春霞.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