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華
摘 要:國務院“43號文”發布后,PPP模式作為一種促經濟轉型、提供給效能的政策方式得到日益推廣,加之當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大背景,使得PPP項目的發展前景愈來愈廣。本文以到2018年PPP項目數累計居全國首位的SD為基,以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公路行業為例,對PPP項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提出有關的建議意見。
關鍵詞:SD公路 ?公路經濟 ?PPP項目
一、當下SD公路PPP項目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是民營企業參與度低,政府承擔的金融風險較大。以SD為例,公路工程央國企的參與規模是民營企業2倍,這一定程度上偏離了PPP模式“引進社會資本、提高供給效率”的思想原則,并增加了政府的金融債務風險。一方面因工程類央國企在施工資質、能力方面具有優勢,金融機構在融資時更傾向于服務央國企,從而在資金方面制約了民營企業的參與;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多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一旦經營不善就容易履約失信,對政府債務、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存在項目融資到位率不足影響落地率的問題。從SD數據來看,商業銀行是PPP融資的主渠道,但因其更關注資金風險程度,對PPP項目合規性審查、資金安全措施、政府財力和債務指標等方面要求嚴苛,并要求超10年的貸款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且最長期限不能超15年,而多數公路PPP項目都高于15年,這使得項目融資更加困難、落地率降低。
三是PPP財務管理及監管體制尚不成熟,工程項目財務風險值較高。公路PPP項目具有投資數額大、運行周期長、風險因素多的特點,要求配備高專業素養財務人員、健全完善財務監督體制,以隨時對某個時間點、環節上的風險進行有效監控反饋,并制定措施規避降低風險,并因涉及資金額大,在監管體制上更應著重防范挪用、擠占等腐敗行為。但從當前實際來看,在專業度、重視度和漏洞查補上存在諸多問題。
四是PPP項目環節復雜,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交通運輸PPP項目社會資本方風險識別》一文中,梳理交通行業PPP項目風險因素達35個方面,包括財務法律、金融工程、政策研究,甚至自然環境等不可抗風險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參與PPP項目的三方--政府、社會資本和中介機構,都有一批對政策理解深刻、實踐經驗豐富的PPP管理人才,而PPP模式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專業人才缺乏制約了項目的實施。
二、基于面臨問題提出的管理建議和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契約制度,引入三方機構審查認證,提高民營企業參與度。國資委[2017]192號文對央國企參與PPP項目進行急剎車,民營企業成為今后PPP項目一支重要社會資本力量。建議盡快從國家層面出臺法律規章,界定政府、企業及中介等三方權責職能,當各方利益受損時,可以依法處罰,防止違約失信行為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同時引入專業三方機構審查認證社會資本,選擇專業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以最大程度提高政府利用社會資本效力,并避免社會資本方的違約問題。
規范PPP項目管理,完善金融機構融資機制,破解融資到位率不足問題。嚴格遵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管理暫行辦法》合同簽訂,將政府承擔的財政補貼支出納入規章約束,減少商業銀行對在實際融資過程中對政府公共預算和負債率方面的擔憂。鼓勵金融機構破除舊的貸款審批模式,重點建立針對民營企業PPP項目的審議程序,并鼓勵保險證券、信托基金層長線資金參與PPP項目,以解決商業銀行融資期限問題。
強化內部財務監管,健全財務預警機制,規避項目風險。以真實準確的財務數據為基,結合嚴謹規范的報表數據,為管理決策者做出準確判斷、避免危機奠定基礎。同時結合公路工程實際,從籌投資、收益分配、成本超支風險等方面,準確分析項目償債、盈利能力,以現金流量表為重點,及時預判債務危機,設置風險警戒線,以保障項目順利開展。
提高人才專業度,注重培養PPP項目人才隊伍。結合省市層面的人才引進計劃,將引進和培養公路工程PPP專業人才列入計劃內。同時可建立PPP交易市場,引進國外先進人才,融合工程項目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逐步完善和充實PPP項目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1]田偉.中國PPP項目融資障礙及對策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2018(03).
[2]陳弦、譚婷.交通運輸PPP項目社會資本方風險識別[J].中國市場,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