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曉燕
摘 要:事業單位性質為公益類單位,特別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基本無自有收入,單位增值稅都很少交,企業所得稅更是從未繳過,單位納稅意識淡薄。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事業單位的稅收問題越來越突出。作者根據多年工經驗,對事業單位中的所得稅匯算中的稅收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事業單位 ?繳稅 ?政府會計制度 ?金稅三期
一、事業單位所得稅匯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事業單位所得稅匯算,征稅收入和不征稅收入金額的確認
事業單位收入來源為財政撥款收入和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財政撥款收入明確屬于不征稅收入范圍,而事業收入中的專項用途財政資金,在確認為不征稅收入的時候存在一定困難。
事業單位取得專項用途財政資金的途徑有兩種, 一是從財政或上級主管部門劃撥,另一種是收到其他事業單位或企業轉撥的合作項目經費。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號),規定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不征稅收入確認條件是,資金來源是從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其他部門取得的應計入收入總額的財政性資金。
所得稅匯算清繳過程中不征稅收入需提供單位證明,事業單位的財政預算批復只有財政直接撥款部分,從其他事業單位或企業轉撥的財政資金并不包含。企業所得稅匯算報表中,單位若要填入不征收收入中則無法提供出符合文件規定的證明文件。
在實務操作中,部分單位是收到科研合作項目經費前,與撥款單位簽訂免稅技術開發合同,稅務局備案后開具技術開發費免稅發票。但這種方式,改變了業務性質,把本來不征稅收入的業務變為經營性業務免稅項目。另一種是匯算不填入不征稅收入中,但因為收到資金也并未開票,有一定風險。
(二)事業單位匯算,財政撥款收入占比計算單位應納所得額問題
事業單位所得稅匯算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方式至少10多年都無變化,先計算事業單位的財政撥款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后計算應納稅收入比例,根據計算應納稅收入百分比,確認應納所得稅全年支出金額,計算事業單位應納企業所得稅所得額。
根據最近幾年財政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報表,財決01表收入支出決算總表、02表財政撥款收支決算總表,可以確認事業單位應納企業所得稅收支額,但現在大多數事業單位匯算按財政撥款收入占比計算單位所得額,這種計算方式有可能造成匯算清繳事業單位所得額比按實際收支計算的所得額偏低或偏高。
(三)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租收益稅收問題
大多事業單位都存在國有資產出租收入問題,國有資產出租收入屬于非稅收入,應上繳國庫。在實務中,這些國有資產出租收入都開具了增值稅發票,有些還給付款單位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抵扣進項稅金。
按照現有會計核算,收到國有資產出租收入,在應繳國庫款科目核算(新政府會計制度在應繳財政款科目核算)。單位所得稅匯算清繳中,國有資產出租收入按會計制度要求在往來中核算,未反映在企業所得稅匯算總收入中,若與金稅三期開票系統中收入對比,這部分收入缺失,給事業單位帶來稅收風險。
(四)事業單位職工工資薪酬中職業年金問題
2014年10月起,機關事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實行改革,事業單位繳納了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所得算匯算對企業職業年金稅前扣除為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5%標準內扣除,而機關事業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為工資總額的8%,未有出臺相關文件確認稅前扣除比例。
二、規范事業單位所得稅問題的建議
為了規范事業單位所得稅匯算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我們擬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相關部門與稅務部門積極溝通,針對事業單位特定事項出臺相關政策。
為了事業單位匯算清繳工作的準確性,準確填報不征稅收入,對于從其他事業單位和企業獲得的專項用途財政資金出臺相關認定文件,明確填列口徑。
針對事業單位部門決算報表,出臺新的事業單位所得稅匯算計算方法,合理確認應納稅額。
增值填報主表中增加非稅收入行注明上繳財政填列,附表中增加非稅收入表,提供準確的開票收入數據與報表收入數據的核對。
三、結束語
隨著金稅三期工程不斷完善,事業單位作為納稅的一員,規范化的稅收管理已越來越重要,為此我們應當針對會計實際工作中產生的稅收問題進行研究和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事業單位稅務工作的正常開展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