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青 徐卓揆 李華劍 林海源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針對《地圖學》傳統教學的弊端,研究利用智能手機微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以及討論答疑階段導入手機微課,形成新的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表明,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師的教學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鍛煉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為新時代高校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手機微課 教學模式 教學質量 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4(c)-0206-02
1 智能手機微課引入《地圖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法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引入高校教學課堂。大學教室里低頭看手機族越來越多,收了一個手機又還藏有一個手機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因此采用滿堂灌,杜絕手機進課堂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高校教學的形式[1]。
黃蕾等提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模式,優勢互補,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做到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和移動學習[2]。田鳳秋等指出微課不應偏離教育的本質,失去微課教學的功能——高效性和自主性,而應和傳統教學相融合,發揮微課的最大功效[3]。因此如何利用網絡時代智能手機優化傳統課堂教成為重要的研究問題。本文以我校測繪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地圖學》為授課對象,將智能手機微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為測繪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地圖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由地圖學理論和地圖學實踐兩部分組成,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熟練掌握地圖學理論知識,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和用圖能力[4]。以往這門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課堂上講、學生聽課記筆記;教師手把手教實驗、學生按照老師的步驟學實驗;以往傳統常用的教學方法包括:多媒體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錄像教學。通過對測繪工程專業14級、15級、16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傳統教學方法具有以下不足:(1)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個性化教育,教學效果差,不同的學生對課程中不同的問題有拓展學習的需要,找不到學習資源去深入學習;(2)講課速度反饋不一,有的學生覺得老師講的太慢,很多內容他已經掌握,有的學生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課后沒有復習資料;(3)教材的內容無趣,不生動形象;(4)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綜合性、創新性測繪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完善這些不足。基于互聯網模式的手機微課可以為這些不足提供解決方法:(1)手機微課,解決教材內容無趣,增加教材內容的豐富性,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2)生活實踐、實驗教學進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3)創新教育進課堂,培養創新性測繪專業人才;(4)手機微課使教學模式多樣化,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因此研究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手機微課進行《地圖學》專業課程教學,手機微課與傳統教學的進行優勢互補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2 構建智能手機微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針對《地圖學》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引入手機微課進課堂,提出智能手機微課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見圖1),希望通過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獲取知識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新途徑。
課前預習階段:利用電腦端專業教學資源平臺將預習內容導入手機端,學生通過手機微課APP預習任務和學習任務。教師將本節課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難點通過手機APP發布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把重點和難點通過查資料預先進行準備;實驗課的實驗內容、實驗軟件和操作平臺的熟悉也通過手機APP發布給學生,學生可以自己安裝實驗軟件,上課之前自己先操作一遍,留著問題在課堂上仔細聽老師講解;最后通過預習測試,讓學生對自己的預習內容的熟悉程度有大致的了解。手機微課預習可以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更有效針對性地去上課。
課堂學習階段:在傳統《地圖學》多媒體教學階段,插入手機微課,主要采用手機點名,提問,階段測試,小視頻教學等方式進行微課教學。以往傳統點名,采用老師講臺上一個一個提學生名字,學生舉手應答進行點名,這樣耗時耗力,學生人數太多,有的學生冒名頂替的舉手應答。采用手機點名,可以杜絕這種現象,一聲命令,10s內可以把學生簽到簽完,而且采用不定時點名,更可以杜絕學生串通作假去簽到。手機點名對于提高課堂出勤率,提高課堂效率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另外針對傳統教學中老師滿堂講,學生聽的不多,大多低頭看手機的現象,可以采取不定時提問,用手機APP中舉手或者點名的方式進行提問,可以有效減少上課低頭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采取階段測試對學生進行知識考察,限時測試能反映出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采用手機微課小視頻教學,讓學生對學科前沿、儀器操作、軟件使用和知識點掌握有不同角度的認識,從死板的書本教學轉換為切實的視頻形象教學。課堂學習階段的多樣性,改變以往老師滿堂灌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發揮互聯網手機的優勢,加強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這也是測繪工程專業進行工程化認證希望達到的目標。
課后復習階段:課后復習主要針對學生課堂上沒有弄懂的問題以及本堂課主講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因此可以把課堂主講的課件,視頻以及網絡教學資源上傳到手機APP,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復習鞏固。此外還可以在手機上布置作業,規定時間讓學生單獨提交,自主完成。
在手機APP發布答疑板塊,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問,隨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發布討論專區,教師布置討論題目或者學生自選討論題目進行定期討論交流,針對地圖學、測繪科學最新的發展前景和最新技術進行交流討論,也可以針對書本知識進行討論。這種答疑和討論解決了答疑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更能高效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增加學生活躍度。收集學生答疑和討論的主要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也可以為學生單獨講解,為以后的課程授課做好更新建設。
3 《地圖學》智能手機微課教學效果分析
為驗證手機微課教學效果,在我校測繪工程專業17級學生班級進行手機微課改革,通過問卷調查、出勤率統計,課堂考察、實驗課考核以及期末考試成績統計等方面與14、15、16級未進行手機微課教學的班級進行對比,對比分析表如表1所示。
從對比分析表來看,采取手機微課教學后上課出勤率,教學方式的認可率、師生互動情況、作業完成的正確率、實驗軟件實踐能力、期末考試成績的優良率都有很大提高,教學秩序、教學紀律也有很大改善,尤其是自學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了很大提高,為學生自學和終生學習開拓學習途徑和思路,達到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實現工程專業認證中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
4 結語
智能手機微課在《地圖學》教學中的進行探索應用研究,研究發現利用手機微課教學方式不僅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師對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還通過建立和優化手機微課的教學內容,增強網絡教學資源共享等功能,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的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尤其是通過利用手機微課進行課前預習,課中授課和課后復習、答疑、討論及考試,得到了廣大同學的認可,提高學生掌握理論實踐知識的程度,拓寬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思路,切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符合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明,郭小燕.“互聯網+”時代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啟示——微課、慕課、翻轉課堂[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2):167-171.
[2] 黃蕾,梁炎明,常曉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方式改革[J].大學教育,2016(11):33.
[3] 田鳳秋,周德富.M00C背景下高職院校微課建設理論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8(10):82-84.
[4] 王仕蓮.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地圖學》重點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