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基礎課程的目的與效用是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扎實而靈活的基礎、提供間接而活性的思維、填補隱形而實用的方法、掌控直接而可行的手段。本文以基礎物理和數學類課程為例,探索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后續課程之間銜接的形式與方法,研究融合度問題。
關鍵詞:基礎 思維 方法 手段 直觀效應 先導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4(a)-0218-02
“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產出除了“才”的維度,還有“人”的維度:育“才”要提高效率,鼓勵差異;育“人”要重在素養,恪守底線。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需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成長規律,對本科生的教育是全面且長期的、公共基礎課程是必須且先導的、專業課程是后續且直觀的,直觀效應的背后需要間接的基礎與支撐,所以對公共基礎課程的教育理念需要變革與創新!本文目的是探索公共基礎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之間的融合度。公共基礎課程的目的與效用是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扎實而靈活的基礎、提供間接而活性的思維、填補隱形而實用的方法、掌控直接而可行的手段。本文以基礎物理和數學類課程為例,探索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后續課程之間銜接的形式與方法,研究融合度問題。
1 本科教育中的公共基礎課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傳授有用的知識且培養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學生應該逐步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學生的好奇心是驅動力,推動他們去探尋;依靠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使得探尋能夠超越現實的局限;批判性思維能夠挑戰已有知識,永遠尋找新的、更好的答案。這是培養目標的底線,所以對本科生的教育是全面且長期而艱巨的,需要探索和研究。
教育點亮心靈,照耀未來。目前高校的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關系一直沒有較全面的研究和權威的論斷,有的是大家統一的課程設置及不同比率的排布。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流而成江海,從公共基礎課程開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探索研究公共基礎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融合是一個方向。
2 公共基礎課與后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
2.1 銜接關系
大學基礎課程是在高中已有知識儲備時進行拓寬,高中知識基本掌握一些特例,所以大學數學物理類課程是幫著學生尋找“…當…”之前的面目,豐富大家的知識境界和意境。
大學數學物理類基礎課程還必須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培養他們足夠的好奇心,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想象力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2.2 融合度問題
數學物理類基礎性先導課程必須與后續專業課程有較大的融合度。不同的專業是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在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外需要有所側重。如共管文科類與理工類對數學和物理的要求就不一樣,前者對高等數學的要求或許只到函數的微分與積分,后者需要曲線積分、曲面積分。理工類里面不同專業對數學物理基礎的要求又不一樣:通信工程類需要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電路及電橋;機械工程需要剛體力學;材料工程需要流體力學和彈性模量等等。
3 “當·活·動”思維的培養
3.1 “當”思維
世界的合理存在已有時日且會一直延續,但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在不斷地接近世界的本原,我們的教育是成熟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們所學到的知識基本上都是一些特殊條件下的情形,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幫他們找到“當”之前的面目,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引領他們的思維。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下的公共基礎課程應當擔負起這樣的使命!
3.2 “活”思維
世界總是豐富多彩的,任何學科和課程一定不是某一方面問題的全部而是某一個側面,所以我們需要從多個層面學習和接受某一個領域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有足夠的靈活思維:能夠靈活地想到不同的側面,也能靈活地理解和接受不同側面的另一番天地。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下的公共基礎課程不能推卸此項重責!
3.3 “動”思維
世界總是發展的,所以我們需要動態地認識、理解、接受和發展。同一個問題的瞬間照片和過程視頻肯定是不一樣的,書本上的曲線圖形總是靜止地,我們需要讓它動起來,豐富我們的感知,激發我們的情操,撩撥我們的思緒。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下的公共基礎課程需要補上這一濃妝墨彩!
4 實驗實踐教學
實驗實踐教學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不能缺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保證知識的認可接受度,檢驗知識的掌握度,擴展知識的靈活度,引領知識的創新度!同樣的一個目的可以有多種實現方法和手段,不同的途徑有不同的精度和效果。對于同一個事情可以不斷地提高精確度促使學生不斷地刻苦鉆研,督促學生不斷地高效率成長。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下的公共基礎實驗課程刻不容緩地需要開拓新方向!
5 結語
新時代、新形勢需要新理念、新擔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雙一流”建設為我們大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為我們出了新難題,這是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和嚴峻的考驗。在洪洪潮流中不進則退,我們需要遵循認知規律,將教育影響深遠的問題運籌帷幄,從細干起!
參考文獻
[1] 趙長青,劉曉紅,陸雪平.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世圖音像電子出版社,2002.
[2] 趙長青,張敏,王飛武.大學物理實驗[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課教學評估標準[Z].
[4] 趙長青.淺談工科院校的物理實驗學科建設[J].科技創新導報,2009(1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