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艷
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實踐證明,農村土地流轉是我國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三原縣委縣政府將農業和農村工作提升到重要地位,并且始終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三原縣;土地流轉
一、基本情況
三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位于關中平原腹地,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平原廣闊,水利發達,歷史悠久,為陜西省重要的糧、棉、菜、果產區之一。轄區14個鎮辦中心,農業人口33.97萬人,土地總面積59.77萬畝,耕地面積53.76萬畝。截至2019年12月,全縣土地累計流轉面積186529畝,累計流轉出耕地的農戶數16904戶,累計簽訂的流轉合同11289份,累計簽訂流轉合同的耕地流轉面積113513畝。
(1)流轉方式多樣化。
從全縣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多種流轉方式并存。
1.轉包(含代耕滿一年的),大部分外出務工家庭采取了這種方式。即原承包戶將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轉包給轉入戶,轉包條件和利益關系雙方達成口頭協議,也不經過發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結算。截至2019年12月,全縣轉包土地流轉面積累計62266畝。這種流轉期限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轉入方的短期行為,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經營。
2.出租,即土地的流入方向流出方支付一定的租金。截至2019年12月,采取這種流轉方式全縣共累計流轉土地面積40547畝。如嵯峨鎮唐陵村的天齊現代農業園,自2012年成立以來,陸續流轉土地5300畝,種植釀酒葡萄2300畝。打造一家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特色美食、戶外運動、窯洞賓館、生態葡萄種植、酒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現代休閑農業莊園。采用這種流轉方式,讓轉出方收入比較穩定,但未考慮到價格因素給收益所帶來的影響。
3.入股,這種流轉方式,將農民與企業(合作社)聯成利益共同體,農民受益較大,但其收益受企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影響較大,農民對此持觀望態度。
4.轉讓。對于那些家里有困難,不能外出務工的人來說,通過轉讓從當地農戶手中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擁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當地農戶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時,已經有比較穩定的非農收入,通過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后,又得到了經濟補償用于擴大二三產業。
(2)經營模式多元化。
我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總體雖然較小,但蘊育出了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符合我縣經濟發展規律的一些農業規模經營模式:
1.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截至2019年12月,我縣登記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 684 個,其中省級示范社13個。累計流入合作社的面積25966畝。如三原瑞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建設大棚40座,中棚300座。
2。農業公司化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建立農產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陜西馨盛花卉苗木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渠服務中心申家村建成大型智能溫室27000平方米,智能連棟溫室花卉生產線4條,推廣示范用日光溫室20個,花卉定點育苗中心1200平方米,年實現產值1100多萬元,輻射帶動1000多戶。
3.專業大戶經營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全縣流轉規模在50-100畝累計流轉面積達55937畝。流轉規模在100-500畝的累計流轉面積23249畝。如渠岸鎮的農民張棟,流轉土地263畝,用于種植糧食。陂西鎮安樂中心共富村的馬彬好,流轉面積937.83畝,用于苗木花卉的栽培和糧食種植。
(3)發展效果明顯化。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幾十、幾百畝集中成片流轉呈上升趨勢。農村土地合理流轉,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在大戶示范、基地帶動下,全縣已發展為南菜北果全縣畜的產業格局,土地流轉加快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的步伐。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結合全縣土地流轉實際情況,大致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對土地流轉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思想觀念亟待轉變。部分干部存在怕麻煩的思想,不愿意引導農民進行土地合理流轉,對土地合理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同時有許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模糊不清,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了解不多,擔心因流轉而失去承包權和收益,寧可粗放經營,也不愿輕易流轉。
(2)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營所需資金不足,融資比較困難。大面積流轉土地從事高效農業開發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合作社一般沒有貸款擔保單位,沒有資產抵押,因此很難從銀行貸到款,致使部分承包大戶在土地開發上存在嚴重的資金困難,規模難以擴大,效益難以提高。
(3)農村土地流轉程序和方式不規范。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擴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涉及農戶越來越多,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如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大多是通過私下擔保進行土地流轉,很少委托政府機構或相關組織進行土地流轉。大多數農民的土地流轉是以口頭協商進行,至多找個中間人進行說合,基本沒有簽訂正式的協議或合同。另外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出現了以村組名義代替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將農戶的承包地出租、轉包,甚至買賣,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強行流轉,既違反了土地流轉的有關政策法律,也極大的損害了農民的權益,極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影響,產生大量的土地糾紛。
(4)風險防控機制還不健全。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面積的增加,土地流轉價格上升明顯,目前主要集中在每畝每年500元至800元這一區間,但用于非農經營的土地流轉,流轉價格會更高,超過了每畝1000元。過高的土地流轉成本,致使種糧新型經營主體效益微薄,甚至難以承受。如果遇上自然災害,或經營稍有不善,承包戶就必然虧損,最后這種風險自然就轉嫁給流出農戶,租金也得不到保障。
(5)土地大規模流轉難度大。一些村在家庭承包經營時為了公平,把土地按照高、中、低產田分類,平均發包給農戶,導致地塊較多,難以成片。在規模經營主體進行土地流轉時往往因為一戶或幾戶不同意流轉,使土地規模化流轉難以達成,從而阻礙了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還有不少農戶對自己承包經營土地依賴性強,特別是農村“40-50歲”人員,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外出務工技能,也不想遠離家庭,致使土地難以成方連片的大面積流轉。即使采取轉包、出租、代耕等方式流轉的土地,也大多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差,農戶規模小,不適于連片種植和機械耕作,規模流轉難度加大。
三、幾點建議
(1)轉變思想觀念,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加大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到土地流轉對自身帶來的好處,不僅可以增加農民自身的收入渠道,還能將閑置的土地變為錢,可以有效的促進農民積極配合國家農村土地的流轉。同時充分利用土地承包權確權登記版證工作的成果,農民手里有證件,就能放心大膽地把土地流轉出去。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加大對土地流轉的補貼扶持力度,讓土地流轉著真正吃上一顆“定心丸”。
(2)以提高土地流轉效益為目的。把土地流轉與穩定糧食生產結合起來,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效益;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把土地流轉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就近就業結合起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土地流轉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
(3)實行政策傾斜,加大對流轉大戶的扶持力度。要在政策扶持、信貸傾斜、風險補償和科技服務等方面實現傾斜政策,扶持流轉大戶,讓他們流轉土地有錢賺、無風險。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種植大戶,政府應當給予產業政策扶持,比如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直接補貼;對涉農項目直接打捆,向流轉大戶傾斜,扶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等;要建立農業產業風險補償機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要強化科技服務,結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服務,對規模較大和有發展潛力的流轉大戶,進行科技人員與大戶結對子,進一步提高其經營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快全縣土地流轉進程。
(4)完善制度規則,規范市場交易秩序。建立健全規范的市場管理制度和交易規則,對市場運行、服務規范、中介行為、糾紛調處等作出具體規定,建立鎮(辦、中心)農村產權交易所,各村配備信息員,完善縣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為經營者和承包農戶雙方提供信息的有效對接;完善交易前置審核、拍賣競價交易辦法、交易保證金繳退等制度,授權小額交易、方便群眾就近交易,進一步規范農村產權行為,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融資模式,推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公開公正、規范有序”;加強流轉合同管理,使用三原縣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避免流轉合同不規范,土地承包期限超出二輪延包期限等問題的發生;探索建立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加強監管,促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健全糾紛調處機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糾紛,保障流轉雙方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薛濡壕.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我國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城鎮化的耦合協調發展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9:17-21.
[2]徐文奇.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影響機理與模式創新[D].天津財經大學,2018-6-1.
[3]陳學蘭.淺析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