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濤


摘?要:本次詳細闡述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形成背景以及概念,解釋了利率互換的概念與實例,對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了分析,同時對現經濟形勢進行分析以及國際化貿易做出思考,最后從個人角度理財考慮作出了延伸。
關鍵詞:比較優勢;利率互換;經濟形勢
一、研究背景
現如今,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化促進我國金融工程快速發展,今年央行完成了貸款市場報價(LPR),利率市場化加速;美國連續三次降息,我國仍未降息,抵御金融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公開市場操作更加靈活;期貨期權上新劇增,在此背景下,我談一談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和金融衍生工具利率互換的關系。
二、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是兩個國家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絕對生產本。只要兩國之間存在生產成本上的差異,即使其中一方處于完全的劣勢地位,國際貿易仍會發生,而且貿易會使雙方獲得收益。可以用一組數字例子來說明:英國和葡萄牙都可以生產酒和呢絨兩種產品,英國生產單位酒和呢絨的勞動投入都是100個單位,而葡萄牙生產單位酒的勞動投入為60個單位,生產單位呢絨的勞動投入為90個單位。兩國比較,英國在生產酒和呢絨上都處于劣勢地位,而葡萄牙則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處于優勢地位。雖然英國在酒和呢絨的生產技術上都處于劣勢,但在呢絨生產上的差距小一些,即在呢絨上具有相對優勢,英國可以生產2單位呢絨,而由葡萄牙生產2單位的酒,并進行1單位的酒和呢絨的貿易。這樣與分別由兩國各生產1單位的酒和呢絨相比,可以節省30單位的投入。這個例子說明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兩國都可以從國際貿易中受益。
三、利率互換
假設A、B公司都想借入5年期的1000萬美元借款,A公司想借人與6個月期相關的浮動利率借款,B公司想借入固定利率借款。但兩家公司信用等級不同,故市場向它們提供的利率也不同,見下表
此時A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場上存在比較優勢,因為A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場上比B公司的融資成本低1.2%,而在浮動利率市場比B公司的融資成本低0.7%,因此A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場上比在浮動利率市場上相對B公司融資成本優勢更大,這里存在0.5%(1.2%-0.7%)的套利利潤,A、B兩家公司各得利0.25%。A公司和B公司可以通過如下互換分享無風險利潤,降低雙方的融資成本:A公司作為利率互換的賣方,支付浮動利率,獲得固定利率,同時在市場上借入固定利率的借款,B公司作為利率互換的買方,支付固定利率,獲得浮動利率,同時在市場上借入浮動利率的借款,如圖2所示。
在這種情況下,A公司最終的融資成本應為Libor+0. 05 %,達到了浮動利率借款的目的,B公司最終融資成本應為6. 95%,達到了固定利率借款的目的,相比直接在市場上融資,A公司、B公司均節約了0.25%的成本。
四、延伸思考
利率互換其實是在比較優勢情況下,兩者為獲得利益最大化,而進行了一種金融衍生品交易,或者可以把國際貿易中的兩個國家比作利率互換的兩個國家,這樣就更好理解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化,金融工程不斷發展,金融衍生品不斷增加,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小到個體與個體之間,金融無處不在,我們應多學一些金融,來應對全球化的經濟體系,這樣才能在金融風暴(風險)來之前,提前對其作出研判,確保資產損失做到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