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穎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25000)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性。面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人文性缺失嚴重的現狀,實現人文性教學有何重要意義,人文性特性如何準確把握,提升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在實踐教學中如何落實,本文將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什么是人文?《辭海》解釋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具體到如今的社會中,不僅包括外在的文化現象,還包括人們內在的心理、意識活動。人文性是判斷個體是否具備處理與自然、社會和集體關系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備理性精神、情感意志的依據和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過于強調知識的工具屬性,將教學等同于知識的灌輸,把人作為學習的機器,漠視知識可以提升思想境界的人文價值。人文性有助于思想道德情感的發展,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團隊精神、生命情懷和審美情趣。
人文性教學是民主和諧的、以學生為本的、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人文性教學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和優秀文化、民族精神的繼承發揚。人文性教學要求教師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營造愉快和諧的人文教學氛圍,構建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人文目標,教學內容強調優秀文化與民族精神,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生活展開,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和改造自己,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作為整體的社會發展和作為個體的個人發展的目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重要命題。《道德與法治》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對初中學生來說,全面發展包括充分發展身體素質和思維能力。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人文性教學的積極意義在于強調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以學生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基本需求,使學生獲得身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依據的課標包括四個部分: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前言部分闡述了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部分是對總目標和分類目標的規定,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置于三維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凸顯了教學目標的人文性。課標還從初中學生的生活與發展需求出發,課程內容側重于初中學生成長、人際交往、社會責任,幫助初中學生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課標還對對老師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
鄧小平同志在會議上強調,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能否加快建成社會主義強國,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國家精神力量培育都需要人文精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人文性教學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密切聯系,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與思想道德建設內容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的人文性教學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
教師首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的人文素養反映在他的內在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等方面。其次,教師要掌握豐富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獲取了其他知識,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最后,在教學中,人文素養深厚的教師,語言富有感情色彩,不但能夠生動有趣的教學,而且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情感體驗和責任意識。教師應該發揮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樹立民主平等的教學觀。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真正的發展需求,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該積極樹立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真正的發展需求,給予學生思考、表達的機會,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關和價值觀。人文性教學的課堂應立足于學生,踐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初中生尚處于身心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對于世界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關注學生的變化,不僅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心理變化,還要關心學生課外的經歷等,全面把握學情,讓學生在和教師的相處過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溫度,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的人文魅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目標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初中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促進初中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二是為初中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四有”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課程總目標是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教學目標反過來又是課程總目標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實現。深入把握課程目標,有助于把握教學工作的方向性,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三維目標中居于首位,它關系著初中學生思想道德意識的塑造。同時,初中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還不具備正確進行價值選擇的能力,此時就需要教師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引導。因此,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于價值選擇的能力,實現從過分關注知識向關注“全面發展的人”和人格的培養目標的轉變。
依據課標的教材編寫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性內容,教師要充分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人文價值,深入挖掘和把握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性資源,與教學的三維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實現人文性教學。注意教材的系統性,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還可以與其他人文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融合,從《道德與法治》學科角度進行解讀,使思想、道德、文化、審美、心理教育融為一體。人文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囿于課本,而要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人文性教學資源,形成人文性教學的情感基礎,使課堂不僅有理論內容,而且有實際內容;不僅有理性內容,而且有感性內容。融入生活化案例,擴大教學空間,創設教學情境,把課堂與生活統一起來,避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傾向。應加強對中華優秀文化價值的挖掘和闡釋,強化文化的人文功能。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補充,把握教育契機,抓住蘊藏著寶貴教育資源的時間節點,培育學生民族精神。因此,要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與培育民族精神有機結合,增進學生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感情,提高對祖國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增強建設祖國的使命感。
啟發式教學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在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基礎上給予啟發,在學生無法充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時及時開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通過學生自身能力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把握啟發的原則和規律,運用循循善誘的語言、生活化的案例,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素質,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來實現教學目標。情感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有選擇的創設生活化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滿足學生實際學習與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將內在的思想規范轉化為外在的道德行為,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由自發到自覺。應將教學過程與情感融為一體,寓教于情,用豐富的情感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