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柳君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524000)
目前,中國音樂史是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名為“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整體框架,使學生從歷史背景、時代風格、發展規律等方面認知中國音樂歷史的基本面貌。
筆者通過閱讀近年來全國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的相關文獻、走訪本校學生以及自我教學反思,對中國音樂史的教學現狀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從課堂氛圍來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強。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或小聲地交頭接耳,面對教師的提問,他們通常一頭霧水,或一言不發,或急忙翻書。僅有少數坐在前排的學生認真聽講,他們能較好地回答課堂提問。
其次,從評價機制來看,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即使平常不專心聽講,學生們考前突擊復習兩三天,甚至更短的時間,最終卷面分數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絕大多數全勤的學生能順利通過期末考試。
最后,從教學效果來看,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教學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在筆者看來,中國音樂史課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國音樂歷史,而最高目的則是使學生心生對中國音樂文化的自豪感和驕傲感。事實上,多數學生在考試后迅速遺忘知識,更談不上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情感。
以上這些現象,絕非偶然。它們存在于筆者走過的求學課堂,也存在于筆者閱讀過的相關文獻,還存在于筆者今天的教學課堂。因此,探究導致其內在原因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音樂史課程內容包括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兩個部分。在中國古代音樂史,或距離古代較近的音樂史當中,許多內容是遠離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如古琴作為中國古代主要的獨奏樂器,《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酒狂》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琴曲,它們體現著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與氣質,但是,在現如今的生活中,我們已經較少發現古琴的身影,僅能在音樂廳偶爾見到;再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流傳至今的唯一一部帶有曲譜的宋代歌集,被視為“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杏花天影》、《疏影》等,但極少有聲樂專業的大學生學習這些藝術歌曲,他們更傾向于演唱當代的創作歌曲;又如曲藝,過去隨處可見的傳統民間藝術,無論北方的京韻大鼓,還是南方的蘇州評彈,現如今在日常生活已鮮為一見,大學生對曲藝演員的了解遠不如對流量明星的了解。
在中國音樂史的課堂上,教師們主要采用講授法,筆者也不例外。講授,是人們解釋或解說知識和專門技術的行為方式。教學中的講授,是指教師利用口頭語言并配合手勢、板書和各種教學媒體向學生闡釋事實、揭示事物本質、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行為方式。一直以來,筆者的教學以講授音樂史為主,以欣賞音樂作品為輔,后來發現,采用這種單一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易開小差、打瞌睡。教法單調的原因是復雜的,筆者認為主要如下:首先,與教師的知識水平有關,教師是否具備扎實全面的音樂史學知識,還是對知識點了解不清晰,這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談古論今;其次,與課堂的互動程度有關,教師在教學中是否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還是以自我為主體,只求完成教學任務。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曾有雜志在報道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時使用“終日計算,苦思冥想”作為標題,楊老師很不喜歡“苦”字,他表示,自己不愿意做,迫于外界壓力不得已而做,叫做苦。而他對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深深地被物理學吸引著,何來苦?由此可見,若能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音樂故事,活躍課堂氣氛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瀝瀝老師提倡我們用煲劇的感覺讀音樂史,用八卦的態度看音樂家,其實一切原本就是這么簡單、可愛!
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讀了王老師的著作《瀝姐說中國音樂》,標題形象,故事生動:如,標題“羋月時代的音樂生活”實指戰國時期的音樂發展,由于《羋月傳》是近年熱播并受到群眾普遍喜愛的電視劇,標題僅憑“羋月”二字便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如,標題“浪漫皇帝的音樂夢工廠”能讓讀者立馬獲取關鍵的歷史信息:唐代有一位非常浪漫又極富藝術氣息的皇帝——唐玄宗,他以自己超高的音樂才華締造了大唐帝國的音樂巔峰;如,標題“偉大的馬屁”初看讓人忍俊不禁:世間竟存在偉大的馬屁?實指為賀乾隆皇帝八十壽辰,揚州鹽業大佬江賀亭將特色文化大禮——徽戲送至京城,徽戲贏得一片叫好,此后在京城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豐富。光緒年間,徽戲更名為京劇。王老師使中國音樂史的課堂充滿了趣味,遠離了枯燥,她的教學風格是值得筆者認真學習的。
2.利用音樂作品,激發學生興趣
盡管教材配備鑒賞音頻,但筆者發現這些音頻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似乎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因此,筆者嘗試以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的重疊,探尋使學生走近中國傳統音樂的途徑:如,《菊花臺》是周杰倫流傳較廣的作品之一,但筆者較喜歡用于課堂的是新西蘭華人張旸在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中的演唱,他將《菊花臺》與京韻大鼓有機結合,獲得了導師的好評與觀眾的喜愛;如,有著“華語R&B音樂教父”美譽的陶喆在其作品《susan說》中,將京劇的元素融入R&A的曲風,引用了京劇經典劇目《玉堂春》的名段《蘇三起解》,,聽來清新流暢,毫無違和感;如,《十面埋伏》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為琵琶獨奏曲,以楚漢相爭為背景,表現了劉邦和項羽垓下決戰的情景。而女子十二樂坊,是以流行音樂形式演奏中國音樂的社團,樂團成員通過多人合奏和電聲樂隊伴奏的形式來改編演奏了《十面埋伏》,使觀眾耳目一新。
1.利用課堂表演,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課堂表演,即給予學生課堂時間去表演中國音樂作品,包括古代音樂作品與近現代音樂作品,表演形式可以獨唱、合唱、重唱、獨奏、合奏、重奏等,當然也可以表演中國音樂史的故事情節,通過刺激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如,講到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時,教師除播放古琴獨奏音頻供學生欣賞外,還可請古箏專業的同學演奏該曲。又如,講到宋代詞曲大家姜夔時,教師同樣可以請聲樂專業的同學演唱歌曲《杏花天影》、《揚州慢》、《疏影》等。再如,講到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時,歷史上有不少關于他們的趣聞軼事,教師可以請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這些趣聞軼事表演出來。課堂表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通過課堂表演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發展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開展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
2.利用翻轉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翻轉課堂,指課堂內外的時間得到不同于傳統課堂的調整,將學習的的主權轉移給學生。
在具體實施上,筆者考慮將班級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組,可給予學生明確的命題,比如:你如何看待漢代禮樂制度?你如何理解聲無哀樂論?也可請學生就學習章節自由命題。然后,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先搜集多方相關知識,然后集體討論,最后委派其中一位或若干小組成員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總結,而教師在講臺下聆聽,給出一定評價和建議。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給予評價時,應客觀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同時,教師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文獻查閱的能力、溝通協調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等,努力做到以鼓勵自主為主,以批評指正為輔。
中國音樂史是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它使學生了解我國歷代的音樂發展,
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但是,就目前而言,它的教學存在一定困境,而困境的改善,需要包括筆者在內的廣大任課教師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