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商業銀行在個人信用方面所制定的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個人信息不完善。在我們國家,商業銀行個人信用體制存在缺陷需要改進,不能及時準確的對貸款人的資信狀況進行詳細調查,每個人的收入都非常隱蔽,并且個人征稅機制也存在一定缺陷,這就導致商業銀行沒有辦法及時準確地了解到貸款人的真實財產以及收入狀況。除此之外,銀行和貸款人兩者的信息出現不對稱情況,使銀行貸款風險越來越大。不僅如此,有一部分人惡意欺詐銀行,銀行在上門查證的時候不能保證征信信息的真實性。
第二,我國在個人消費信貸方面的立法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銀行消費貸款法律。目前,我們國家在商業管理方面已經出臺《個人消費信貸法》、《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但是這些法律的針對性比較弱,商業銀行管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時候因為缺乏針對性,而不能更好的對違約用戶進行懲治。因此,就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一定的風險。有一部分法律的約束目標是法人,對消費者作為約束目標的條款幾乎沒有。同時也缺乏對失信違約者懲罰的專門法律條文,這就導致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開展業務的時候,如果遇到問題則沒有對應的法律進行保障。與此同時,開展消費信貸個人辦理業務時存在單筆數額比較小、次數比較多,而且分散性比較強,缺乏一定的法律規范的特點。由此一來,這就給風險控制帶來的巨大的挑戰。
第三,抵押二級市場不完善,有一部分抵押物不能直接變現。由于沒有完善的二級市場,抵押物變現的擔保方式便不能發揮出其自身存在的作用。比如,個人消費信貸在發生危機的時候,需要用抵押物變現的形式來還款,以這種形式避免信貸業務風險的發生。可是,目前在我們國家抵押物二級市場所建立的時間都比較短,達不到人們預期的效果,抵押物變現過程不規范,同時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辦理時手續相對復雜,需要的交易費用也比較高,這就給抵押物變現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商業銀行也因此不能及時將貸款收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貸業務的風險。
第一,信貸業務的調查與審查力度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個人來銀行進行貸款的時候,與貸款有關的信息會在銀行當中不同的部門進行保存,大部分的一手信息不能第一時間上報,資源在共享的時候會產生很大難度。這時商業銀行在給個人辦理貸款業務的時候,只能根據貸款人的身份和收入證明等材料來對其是否可以貸款進行判斷。二是銀行不能準確對貸款人資金方面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其中包括收入和負債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失信違約狀況,因為目前作為調查貸款人個人信用的憑證是貸款人自己提供或者是工作的單位開證明,這樣一來就導致貸款個人與商業銀行兩者信息出現不對稱情況,很容易發生一人多貸現象。三是因為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相應的獎懲制度,就不能有效的核查與貸款人有關的貸款信息,信貸的風險也因此產生。
第二,商業銀行在對個人消費貸款方面,存在放貸時嚴格管理時薄弱的現象。個人消費貸款自身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有較多的貸款人、數額較小、用戶不集中的特點,這也就導致商業銀行對個人消費貸款之后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對貸款人的信用也不能進行及時探查,同時對合同執行情況的掌握也比較差,導致在出現風險之后不能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第三,商業銀行內部信貸員業務整體能力不高。對于銀行辦理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主要是依靠客戶經理和相關信貸人員,以此對個人信貸消費進行營銷和管理。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有部分信貸員崗位責任心不強,自身專業能力水平也比較低,甚至有個別信貸員內外勾結騙貸,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也因此大大增加。
這一措施對于商業銀行判斷客戶征信水平來說是十分關鍵。通過此系統來評斷貸款人債務信用等級,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貸款人的個人信用資料,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所以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提升對客戶進行信用鑒別的水平,加強信用征信體系的建設,使信息更加完整和可靠。不僅如此,還需要在此系統當中,錄入客戶的相關信息,包括客戶的負債情況、收入信息以及資產類等信息,這樣在風險評定的時候,就能夠提高準確性。除此之外,可以將客戶的負債類信息公諸于眾,對違約和失信的客戶進行產生一定的威懾力。
對個人消費信貸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作進一步的改進,這樣就在解決個人信貸業務有關問題的時候能夠以法律作為支撐。因此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建立起更加完善可行的法律法規,對目前個人消費信貸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把握問題所發生的原因,然后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有法律法規,打擊消費信貸市場當中違法行為。用法律制約商業銀行和貸款人之間所形成的協議,從而使協議會更加規范,雙方可以更加明確自身所承擔的義務、應當履行的責任以及可以享受到的權利。如此一來,有關消費信貸業務在開展時就會更加安全。
在辦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時候,銀行要求提供第三方擔保協議并由第三方承擔連帶責任和還貸責任,個人的債務在到期之后,如果不能按時償還,那就由第三方承擔責任。但是從實際操作上來看,由第三方承擔責任并不能產生有效的作用,因為第三方是自然人或者法人,擔保水平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不斷降低,從而導致商業銀行所承擔的風險不斷增大。因此,這就需要完善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擔保制度,比如融資性擔保公司,應當以消費者的社保等作為抵押籌碼,從而降低因個人擔保而發生風險的情況。
個人貸款消費客戶將貸款申請交給銀行之后,需要第一時間安排相關人員對客戶貸款之前的信用狀況進行調查,這對于控制信貸風險作用重大。因此,銀行需要使用此系統得出客戶最終評價分數,并以此為標準來對客戶進行信貸信用評價。通過系統給出的評分和測評內容,做好提交貸款申請客戶的信用測評,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個人消費者信貸信用風險的發生。采用這種信用評測方法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為商業銀行評定客戶信用等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很大程度的減少銀行信貸風險的發生。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說明:一是以銀行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對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范圍進行確定,并且規定操作方式,由此來進一步加強信貸業務在辦理過程當中的規范性。二是在放貸和貸后都進行嚴格管理,根據個人消費貸款人數多、數額小、用戶不集中的特點,來給貸款業務當中產生的風險做好評析工作,然后制定出具有較強實施性的管理制度,需要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個人信貸業務的進展情況進行“跟蹤”。三是責任落實到個人,對信貸紀律給予更高的要求,將制定的制度落到實處并且加以監管,從而減少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發生,采用個人責任制能夠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將責任具體到某一個承擔者身上,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信貸員和客戶經理的風險意識。
商業銀行需要不斷提升信貸員工的綜合業務能力,對全體信貸員工進行定期的職業道德操守培訓和專業知識培訓,并以考核方式來判斷員工的業務水平。并通過培訓使信貸員工更加明確崗位職責,充分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和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信貸員工的學習能力和業務綜合水平,從而提升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辦理的總體質量和效率,對個人信貸風險的發生進行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為能夠有效對個人信貸業務風險進行防范,需要我國商業銀行積極的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不斷創新和改進管理方式,進一步提高信貸員工的綜合素質,提升管理能力,進而為商業銀行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