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荊麗 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如今,我國盡管在食品安全與監管上已經有了幾十部的法規與法律,可從綜合上分析,這些法規的協調性以及系統性相對很差,詳細來講,即這些法律法規中有大量互相重疊以及交叉的內容,乃至具有互相矛盾、限制的情況,最后造成食品監管與安全法律系統的不完善[1]。另外,在這些法律法規中,存在一些制定時間相對很早的內容,伴隨時代的飛速發展與進步,其已經無法進一步滿足如今社會的需要。
國內食品安全的監管機制是多機構的分段管理模式,詳細來講,即質檢部門重點負責管理以及監督食品加工生產方面、農業部門重點負責監管農產品的生產、食藥監管部門負責整體性監管食品安全方面、衛生部門重點負責監管餐飲業以及企業的食品衛生方面、工商管理部門進一步負責監管食品流通方面。盡管這類模式能夠進一步優化與監督國內每個方面的食品安全,可從綜合上分析,這類監管機制不能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與統籌,容易出現工作錯位、越位以及缺位的情況,使得食品安全上存在大量的隱患。
懲罰力度欠缺、違法成本低,無法進一步威懾不法行為,是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的核心原因之一。國內一些地區為了擴增就業機會或者推動當地經濟提升,沒有進一步管理與監督食品公司,比如衛生要求是否達到標準與食品衛生許可證是否齊備等,為食品安全事件的又一次發生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另外,監管食品安全的方式重點是運動式執法,即當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時候就擴大監管以及打擊力度,當食品安全事件未出現或者風頭過去的時候就得過且過,最后造成食品安全事件頻繁出現。
第一,在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能夠從國內外的食品安全形勢入手,參考與借鑒國外優秀的制度以及經驗,不但要做到有效處理如今食品安全問題,而且要做到能夠為解決以后的食品安全問題進一步提供思路。
第二,合理、有效的劃分食品安全有關監管部門的權利與職責,防止職能重疊、內容交叉以及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出現,進一步提升執法效率以及監管質量。
第一,確定每個行政與監管主體的核心職責,推動行政與監管執法的制度化以及規范化,進一步防止執法不力、互相推諉等問題的出現;同時,在績效考核中引入食品安全的行政執法和監管工作,充分激發起有關員工的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2]。
第二,嚴格制定以及執行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管理與監督食品公司,保證食品公司具有完整的各類生產許可證件,并與有關的衛生標準相符,進一步鏟除以及替代不達標經營以及無照經營的食品公司。
第三,擴大處罰力度,提升食品公司的違法成本。要確定食品公司是食品安全的首要負責人,違法者一定要擔負對應的責任,擴大處罰力度,比如發現違法的食品公司不但要實施罰款、沒收其非法收入,而且要視情節嚴重程度實行終身禁止踏入此行業、吊銷有關許可證或者執照等處罰,必要的時候還能進行刑事處罰。
第一,創建以及完善食品安全標準系統。我國有關部門與公司要主動鑒戒國外優秀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做到與時俱進,并且在食品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落實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做到無死角、全方位的綜合監控。同時,也能夠為有關部門的行政執法和監管提供有效的依據以及參照。
第二,主動引入以及推廣前沿的檢測技術,提升檢測水平。①我國要進一步研究食品檢測策略以及技術,擴大財政支持力度,力爭早日研發出優良的檢測技術。②充分引入與借鑒國外前沿的檢測設備以及檢測技術,同時將國內食品安全形勢結合起來,制定出具有先進性以及現代化特點,且具有國內特色的檢測方法以及技術[3]。③進一步引入以及培養有關檢測人才,為國內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順利實施打下良好的人才支撐。
一言以蔽之,國內的食品安全質量盡管存在部分問題,可伴隨國內有關政策的執行,此問題已有所緩解。相信伴隨食品生產企業的質量以及信譽的不斷提高,還有國家政策制度的持續優化,肯定會有效處理食品安全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