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勤 遵義師范學院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2)》,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1]已有研究表明,要真正實現鄉村長遠發展,建立鄉村主體地位,必須走內生式發展道路。鄉村教育是鄉村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有利于鄉村兒童健康成長、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鄉村社會的有序建設,且對國家長治久安與和諧穩定起著奠基作用。鄉村學前教育指縣以下的鄉鎮、村學前教育機構中給三至六歲學前兒童進行的教育。內生式發展是基于發展地區內在因子的加入和推進、充分發揮發展地區內部的能量和條件、立足于內部價值與制度、尋求適宜自身發展路徑的發展模式。研究表明,內生式發展路徑是目前鄉村學前教育發展較為理想的選擇。
1.國內關于鄉村學前教育的研究。第一,基于社會變遷視角的研究,李靜研究了民族村落學前教育變遷的態勢與內在邏輯。[2]賈周芳研究了鄉村學前教育的變革進程的脈絡,面臨的沖突和困境,揭示影響發展的真正因素。[3]第二,對鄉村學前教育具體問題的研究,包括管理體制、管理問題與對策、發展現狀、政策法規、開辦形式、師資培養與培訓、課程與教材、教研活動等[4]。
2.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對OECD國家學前教育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主要成果如下:第一,構建學前教育體系,普及學前教育,這得益于各國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中對兒童學前教育獲得機會和獲得年限的明確規定。 第二,政府管理部門協同管理。第三,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政府專項計劃保障弱勢兒童教育權利、立法保障財政投入項目研究。主張學前教育由政府承擔主要責任,對不同兒童群體進行教育補償,支持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前教育整體質量。第四,建立國家級學前教育課程標準,指導學前教育機構和從業者的實踐和教育評估。
可見,國內外呈現了大量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鄉村學前教育的研究趨勢:需要研究者置身于鄉村場域,從社會學、人口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視角,充分考慮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借助多學科理論綜合開展研究。
1.理論價值:(1)本研究通過多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資料,對我國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這些素材可為鄉村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有力的參考價值。(2)本研究對鄉村學前教育價值和目的的探索,認識鄉村學前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4],并進一步探索與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農民需求相適應的鄉村學前教育發展路徑,可豐富鄉村教育發展理論和實踐路徑的研究成果。
2.應用價值:(1)對鄉村學前教育內生式發展路徑的研究是一個以實踐問題為中心的課題,需要從多學科視角,綜合考察實踐中的問題,基于鄉村地區的特點和需求,通過理論分析、反復求證而獲得解決方案,這能為解決鄉村學前教育困境提供參考思路。(2)鄉村學前教育是鄉村教育的重要分支,也是鄉村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制定鄉村學前教育發展路徑時,必然要綜合考慮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切實從鄉村和鄉村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出發,充分發揮鄉村學前教育各主體的有機合力作用,科學規劃鄉村學前教育發展道路,使其朝向健康方向發展,這對鄉村振興有實踐意義。
鄉村學前教育與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避免就教育談教育的局限,本研究從對歷史與現實的考查,以及內生機制與外力系統進行綜合探討。
鄉村學前教育所在的鄉村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各個地區的鄉村社會結構、經濟、文化差異較大,鄉村學前教育因受到這些因素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比如在辦園體制和模式多樣,有鄉村公辦園、民辦園、小學附設教學班等,因此通過問卷調查、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個案分析等方法收集研究數據和資料,總結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描述鄉村社會變遷影響下學前教育變遷的歷史軌跡,審視鄉村學前教育變遷的態勢與內在邏輯,勾勒出鄉村學前教育變遷歷程和發展態勢。
綜合考慮村落社會需求、文化互動和民間力量等方面因素,對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揭示影響因子促進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內在作用機制。此環節沿著兩條技術路線進行,一條應用比較法,進行省際間和省內各鄉村區域間的比較研究,尋找內生增長的證據;另一條沿著一個鄉村地區進行長時段數據的分析,研究區域內學前教育增長因素,如教育政策、政府治理、質量監測、教育投入、家長教育意識和行為、鄉村經濟和文化傳統等。將綜合分析多個因素和單獨討論某個具體因素對于學前教育發展的作用相結合。
鄉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受到鄉村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也受到國家和地方政策、制度的影響,而且學前教育本身具有獨特的發展特征,因此從社會學、教育學和經濟學等視角研究鄉村學前教育當前發展的現狀,分析鄉村學前教育主體(包括園長、教師、農民,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教育管理部門、企業、社區、公益組織等)在鄉村學前教育發展中的相互關系,借助內生增長理論,找出鄉村學前教育內生發展影響因子和相互作用機制,為構建鄉村學前教育內生發展模型奠定基礎。這可追溯到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下主要目標之一是分析導致經濟發展速度不同的原因和解析持久經濟發展的概率。通過對鄉村學前教育變遷歷程和發展態勢的分析,綜合考慮村落社會需求、文化互動和民間力量等因素,揭示鄉村學前教育發展影響因子和內在作用機制,與內生經濟增長模型進行類比、遷移、創造,構建適合鄉村社會發展需求的鄉村學前教育內生發展模型。
鄉村學前教育的發展路徑的規劃要結合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來思考,目前鄉村振興的戰略路徑選擇是“堅持以農為本、堅持統籌規劃、堅持融合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共建共享”。[6]綜合分析不同地區鄉村學前教育的特點和需求,建立具有普適性的內生式發.展路徑方案是本研究的重難點之處。為此,首先基于對鄉村學前教育內生動力模型內各因子,以及各因子相互作用機制的分析,綜合考慮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切實從鄉村學前教育的長遠發展出發,推導出促進內生發展過程中各影響因子相互作用的方向、線路等,進一步探索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的方法、策略,具體研究涵蓋促進鄉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制度、辦園模式、管理模式和人力資源(農民資本和師資)投入、財力保障、師資培訓、教育治理和質量監測等路徑體系,進而規劃鄉村學前教育內生型發展具體舉措,使鄉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自我調節的功能,能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增強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