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檸希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前言:經濟全球化是在冷戰結束后所形成的經濟主流發展趨勢。但目前,由于世界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致使貿易保護主義等不符合全球化標準的力量開始蔓延。尤其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而倒行逆施的美歐等發達國家,它們的行為造成逆全球化的出現。而我國為了應對已變化的經濟格局,必須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以此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1]。
全球化的發展從根本上能促進資本實現最大化利潤,一般包含兩種方式,其一是經濟狀況良好的國家利用不發達國家的廉價勞動力或者尚未被開發的市場、資源等為自身尋求利益;其二是逃避本國高稅收、法律政策、資源環境等方面所帶來的高成本,而這些高成本往往是保障基層人民較為豐厚福利及高生活水平的保障。然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所產生的高利潤卻并不能保證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利用,所以要想實現公正的利益分配就需采取非市場制與社會、政府形成約定。從以往經濟發展狀況中不難看出,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利處,但是逆全球化的出現也始于發達國家,如法國“黃背心運動”已擴散至臨近歐美國家,以及英國“退群”歐盟等事件。在此基礎上,逆全球化背景為中國未來發展帶來重大挑戰。中國與東亞國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沖突一直較少,且在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個人主義不強勢,導致我國能充分抓住全球化發展機遇。我國政府目前為了迎接逆全球化的挑戰,必須繼續高舉自由貿易旗幟,進而讓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一定地位[2]。
我國之所以要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調整對外開放戰略是因為當前我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發生變動且我國國內形式也同以往不同。首先,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國際環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已進入“低增速、低風險、低格局”階段,發達國家為了削弱自身所受利益影響,紛紛推動新工業技術的發展,促使新技術革命時代即將來臨;其次,中國對外開放形式發生變化。我國自2014年起進入新經濟常態其經濟發展速度也逐漸變緩。以往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我國主要利用國內外市場兩種資源,而今面對新時期應當調整對外開放策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最后,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變化,我國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終成為對外貿易及投資大國,但老齡化的到來促使起初利用廉價勞動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方法失去優勢。故而我國應積極培育新的國際競爭優勢以此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自從進入21世紀,由于各個國家訴求不同,很難平衡各國利益,造成貿易談判議題遲遲得不到有效進步。然而在新時期背景下,全球價值鏈的發展促使貿易規則出現新需求,而各國在參與多邊貿易談判時,需逐步向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發展,其中到2016年底,全球已向WTO正式通報的協定已達419個,其余仍處于談判中。實際上對于逆全球化的發展是發達國家為了掌控經濟主導權而重塑的經濟格局。
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強自由貿易建設,是中國對外開放策略的重要應對措施之一。中國在進行對外區域合作時,不應該將眼光僅僅局限于降低關稅等傳統類型的合作方式,而是要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將基礎設施的建設、貿易園區的構建以及各國之間的產能合作等也加入其中,打造區域合作的新內涵,推動自由貿易區的進一步建設。
中國目前已經對外簽署了十四個FTA,涉及22個國家與地區,中國還加入了一項優惠的貿易安排,即亞太貿易協定,這使得,中國同已簽署協議的國外自貿伙伴間的商品貿易額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總經濟額的38%,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對外策的逐漸施行,中國已經同一帶一路沿線的11個國家簽訂了FTA協議,并和56個國家之間簽訂了雙邊投資的相關協定,這些協定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與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
推動整個世界的經濟早日脫離低迷狀態,是對抗逆全球化最根本的途徑,在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幾十年,它已經逐漸發展成全球的第一大貿易國與第二大經濟體,使得中國在整個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隨著中國受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中國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家。
例如,在2016年,我國的GDP達到了74.4萬億元,經濟年增長率也逐漸達到了6.7%,經濟的增速占據了世界第一位,中國因素的影響也變得越來越大。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下,我國更加積極參與重構國際的經貿規則,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全球的經濟治理,為促進多邊談判創造了重要的國際條件,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復蘇,為發展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9年6月 28日,習主席在參加國際第十四次峰會時提出,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開放來擁抱發展的機遇,以此來謀求更好地互利共贏,促進國際經濟的全球化朝著更加正確的方向發展,促進我國貿易與投資朝著自由化與便利化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的必然要求,經濟全球化下的產業革命,不僅密切了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之間的聯系,同時也促進了整個國際經濟的包容性增長,
因此,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對外開放策略更應該朝著全方位的方向前進,進一步開放我國的國內市場,主動加大國國外進口,改善國內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各營銷商的平等待遇,加大經貿談判的力度,致力于高水平、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降低關稅的總水平,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從而堅定不移地施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
1.優化我國產業結構
由于制造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優化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對于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就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來培育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提高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
此外,我國還應該通過利用金融服務業等來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加快對外開放腳步,給外資企業提供更為平等的投資環境,重視發展本國的服務業,逐步形成主體服務業型產業結構。
2.加大對外投資力度
加大對外投資力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對外投資水平。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需要中國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擴大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利用跨國并購等措施來整合全球資源,拓展中國的資源獲取渠道,以此來節約本國的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國外優質資源。
中國還可以通過提升跨國公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來扶持中國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通過大力投資科學技術,來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3]。
3.實施一帶一路戰略
堅持貫徹實施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營造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環境,從而為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對外開放策略創造適宜的國際環境。中國在對外交往上,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多邊區域的交流,處理好各國間的交往關系,改善中國與各個發展中國家間的關系;在國際貿易上,中國需要不斷加強自己在貿易中的發言權,重視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積極參與國際上的治理,從而樹立可靠的大國形象。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調整中國國內經濟的區域布局,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創造一個更加互利共贏的經濟環境,從而真正實現中國的大國崛起夢想。
結論:綜上所述,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實際上是具有緊密聯系的經濟趨勢。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的利益得到了巨大提升,而在時代發展過程中,逆全球化的出現作為階段性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也能推動全球化發展。至于它的出現事實上與發達國家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及投資機會的縮減有關。我國為了更好的迎接這一挑戰,需要立足根本,繼續積極推進對外開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