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金屬資源需求的快速上升,礦產資源出現大量過度開采情形,帶來各種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1]。因此需要分析礦產資源價值構成,將環境成本納入礦產資源的價值內涵,探討礦產資源開發價值補償機制[2]。
針對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價值補償問題的現有研究中,國外學者認為生態補償是對由于經濟發展遭受損失的生態功能或環境質量的替代,國外學界更傾向于認定生態補償為“環境服務付費”[3]。國內學者認為資源價值主要包含勞動價值、機會成本價值、補償價值以及生態價值[4]。
我國關于礦產資源開發價值補償機制現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資源價值補償不靈活和生態價值未能量化兩個方面。
稅費補償機制未能體現生態價值。國外礦產資源的權利金費率一般為銷售收入2%-8%,普遍高于我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補償費率標準[5]。
補償機制不靈活。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用計算方式為: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資源補償費的征收比率沒有根據供需格局的變化調整,未能科學反映所有者收益,開采低品位資源的企業資源稅比高品位資源的企業稅負要輕,無法客觀反映資源利用水平、環境破壞程度[6]。在我國現行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下,礦產資源開發稅費收益的主要來源有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礦產資源補償費、資源稅以及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沒有對礦山環境治理的資金來源及其保障方式作出具體的規定,其結果是與我國礦山土地復墾和礦山環境治理有關法律法規的實際運行效果較差。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先探討礦產資源價值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針對資源開發價值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
礦產資源價值補償內生驅動機制研究,需要先分析礦產資源價值內涵,現有礦產資源價值理論體系未能體現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態價值與社會成本,資源生態價值在現有補償方案中無法得到反映,因此認識礦產資源開發補償的復雜價值內涵,顯得至關重要。
將礦產資源價值內涵分為三個部分:直接成本價值、邊際使用者成本和邊際外部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設備投入和人力投入,具體體現為工資和折舊,該部分通過直接成本補償;邊際使用者成本包括資源耗竭和所有權消失,體現在權利金和紅利等方面,該部分需要通過資源耗竭補償;邊際外部成本主要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成本,包括土地復墾費、排污費等,需要進行生態環境補償。
通過對礦產資源價值內涵的分析,可將礦產資源價值補償從直接成本補償、資源耗竭補償和生態環境補償三個方面開展。
當今世界礦產所有權體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土地所有者體系,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另一類是礦產資源所有者體系,以德國、法國為代表。
土地所有者體系是指地表所有者對地下蘊藏物享有獨占權,這是一種連帶所有(tied ownership)的原則。礦產資源所有者體系將土地所有權與資源所有權相分離,認為礦產資源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及其所有權和其他權利的不同而改變。
我國在礦業權設置和補償體系上需要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尋找價值補償的內生經濟規律,完善從費改稅、低品位礦產品資源稅的稅率、生態補償資金籌措以及課稅對象等。
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法規體系,使得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補償缺乏實施依據,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完善補償體系。
從環境成本補償、事后賠償法規、環境責任保險和生態稅收等角度,以立法的形式完善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并以改革試點的方式展開執行。
從費改稅角度,規范礦產資源稅費征管,合并、清理、取消相關政府收費;調整低品位礦產品資源稅的稅率,減少低品位礦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完善征收的公平性和準確性。
從價值內涵分析與補償體系完善兩個方面進行資源價值補償內生驅動機制構建,形成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長效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