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 青島市市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為貫徹“群眾辦事百項堵點疏解行動”會議要求,全面落實“一次辦好”,如何才能解決喪撫費社會化發放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筆者以山東省青島市為例,對在人員去世后,將喪葬費直接撥付到本人領取養老金的社保卡賬戶。進行深入的探討。
按現行規定:企業離退休(職)人員死亡后,其直系親屬應攜帶與死者關系證明材料,向街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或死亡人員的原單位)申請喪葬費和一次性撫恤金。承辦單位受理后應將死者信息與“三化”系統基本信息的公安、民政、衛健等信息進行核對,經審核符合條件的,按要求辦理受理。“三化”系統內無該死亡人員信息的,死亡人員直系親屬需提供死亡證明原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審核后,將喪葬費和一次性撫恤金等撥付到離退休(職)人員生前領取養老保險待遇的個人賬戶。
群眾辦理喪葬和一次性撫恤金還要到街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或單位辦理,除了在本市死亡不必提供死亡證明材料外,還需提供其他親屬關系證明,身份證復印件,填寫承諾書等材料。沒有簡化相關程序,達不到“一次辦好”的要求。
社保經辦機構辦理喪葬費和一次性救濟費時,常遇到各種糾紛的發生。有的是因家庭糾紛多年不辦理喪撫費領取手續;有的家庭在喪葬費使用和分割時發生爭議;個別直系親屬甚至阻撓社保機構辦理正常撥付手續,直至訴諸法院。喪葬費發放所依據的文件有的因制定時間較早,情況發生了變化,社保部門在具體執行時有連接上的偏差,引起了群眾對社保經辦部門提起行政訴,質疑相關規定的合法性,甚至引起上訪,進而造成了社會不安定因素。這樣的情況在各街道受理喪葬費時也有發生,社保經辦人員也為此屢屢受到投訴。據法律規定,喪葬費、撫恤金不是死者的遺產,它是國家對死者親屬物質性收入損失的一種補償。在法律層面上:社保經辦機構不是司法審判部門,辦理喪葬費業務主要是對死亡人員的審核辦理職責,保證辦理程序合理規范。對喪撫費的使用分割等糾紛,不屬于社保經辦機構的服務范圍。發生糾紛,應通過法律途徑,應去街道司法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或到法院提起訴訟解決。社保經辦機構將喪撫費直接撥付到社會保障卡養老金賬戶,就能避免卷入相關民事糾紛,這有助于構建更加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社保經辦機構當前完全具備條件,通過信息共享和大數據分析,在人員去世后,將喪葬費直接撥付到本人領取養老金的社保卡賬戶。涉及喪撫費發放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工作現狀,網絡技術都已成熟,可以取消個人申報環節。
三化系統中戶籍信息已與公安部門實現了數據共享,死亡人員已經與民政、公安、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進行業務協作,實現與人口管理、殯葬、就醫等信息共享,基本信息模塊已設殯葬導入查詢模塊。所以從技術層面上將喪葬費直接撥付到本人的養老金賬戶完全可行。
全國現已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開展信息比對認證服務,以服務方式精準開展認證信息核實。全面開展信息比對認證服務。充分運用全民參保、異地就醫、聯網監測等數據資源,按月開展數據比對,有條件的可開展實時比對。大力推進互聯網+人社,探索與公安、民政、衛生健康、交通、旅游等部門開展業務協-,實現與人口管理、殯葬、就醫、乘坐飛機高鐵等實名驗證場景的信息共享,提升共享的實時性。通過加強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核實參保人員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各市要定期與公安、民政、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進行業務協作,實現與人口管理、殯葬、就醫等信息共享,逐步實現按月比對核查,同時結合醫療長護、專護、醫保住院等需要核實身份的特點,對轄區內長期護理人員診療活動、待遇領取人員就醫住院等情況進行生存痕跡確認。
自2018年起,青島已全部停止使用勞動保障卡和居民醫保卡,要求申領新社保卡,社會保障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為實現社保卡發放養老金提供了基礎。并通過加強宣傳,即死亡后社會保障卡金融賬戶暫不能銷戶,方便發放社會保險待遇。這些工作的開展,為喪撫費直接撥付打下了基礎,保證這項工作順利展開。
2018年11月14日焦點訪談曝光了沈陽市騙保醫院,騙取社保基金案件,引發了極大關注,全國各地都開展社保基金風險防控的各項活動。《社會保險法》規定:騙取社會保險待遇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刑法》第266條確定騙取社會保險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障待遇的,應當認定為詐騙罪。要運用法律武器,保護社保基金安全,對騙取的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查處典型案件,用身邊的人,用身邊的事來教育和警示大家。只有加大對騙取的社會保險金的打擊力度,嚴刑峻法,加強制度建設,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社保基金安全的良好氛圍,從根源杜絕騙保的發生。
綜上所述,從法律法規,政策依據,工作現狀,網絡技術等各方面來說,當前已完全具備條件,在人員去世后,社保經辦機構將喪撫費直接撥付到其社會保障卡老金賬戶,實現喪撫費社會化發放工作的“一次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