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崗 中國建設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分行
前言:截止到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0億元人民幣,成為我國經濟影響力最大的區域之一。近年來,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逐步下滑,不良貸款數額進一步增加,再加上新舊經濟的轉折發展,讓商業銀行的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總的來說,廣東商業銀行應抓住現有機遇,為轉型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整體來看,廣東商業銀行的整體發展比較平穩,但規模和利潤增長速度也越來越低,這也印證了廣東商業銀行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現階段市場競爭十分劇烈,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業務數量有限,無法將更強的創新力呈現出來。例如,在2017年,廣東省商業銀行的整體存款余額為194535.75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了8.2%,貸款余額數量為126031.92億元,同比2016年增長了13.6%。粵港澳大灣區對于全球資本的吸引力極強,在全球僅排在東京、紐約和舊金山之后,這四個地點的生態圈具備發展相似性,自身發展優勢也十分明顯。在全球城市評選之中,香港和廣州被列入世界一線城市范疇,深圳為世界二線城市。另外,在粵港澳大灣區之中,世界500強企業就有16家,以及幾萬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了利用我國0.6%的土地,創造了13%的GDP數值,在很多領域中領先全國。也正是由于粵港澳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成功對接了很多國際貿易,為廣東商業銀行帶來了很多新業務和新機會[1]。
經濟增長對于銀行發展帶動作用很強,可以強化對銀行的服務需求。另外,經濟增長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堅強后盾,經濟增長便是金融行業發展的有力支撐點。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到金融機構之中。一般情況下,政府投資拉動社會投資的比例為1:3,隨著大灣區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而且社會投資增長必然會帶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而形成巨大的資金需求,讓市場空間更加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發展目標為廣東、香港和澳門,以此來實現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經濟合作,讓珠江三角洲地區參與到全球金融網絡應用,以及金融行業創新過程中,讓該區域銀行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在傳統金融監管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以分業監管體制為主線,對金融創新發展容易產生阻礙作用。而且傳統商業銀行發展模式比較保守,過于重視安全問題和安全機制設計,沒有實現對工作效率的本質性強化,讓監管手段無法得到進一步完善,進而導致金融創新產品監管落后于金融產品發展,該種監管形式無法與實際發展需求相符,再加上部分商業銀行本身的監管創新力度不足,為商業銀行實際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監管方式的形成,可以對香港同行業監管形式進行借鑒,構建出合理的管理體系,確保內地商業銀行也能對自主監管制度進行合理化創新,讓金融創新監管模式得到有效建設。通過上述操作,廣東省商業銀行將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海外融資、并購以及市場風險管理上,可以讓商業銀行主體業務領域實現進一步拓寬[2]。
隨著粵港澳三地市場與資本結構的不斷優化,使得大灣區經濟發展需求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出現了內外需求相結合的發展形式。另外,這三個區域中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了創新和優化,能夠將各自的發展優勢呈現出來,并將高端的制造業和娛樂業等產業結合在一起,構建出合理的聯動機制,不但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節約,還能實現友好型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粵港澳區域的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實現三地產業協調發展,這其中隱含著巨大的資金流動,廣東省商業銀行可以從中尋找機會,借助于金融服務向其輸送更多資金,并取得更高的經濟回報。站在投資業務發展角度來說,廣東省商業銀行應該強化與證券公司的合作,探索更多一級和二級市場中的新產品,為用戶提供相關服務。在支付結算、融資以及理財產品等方面,同樣需要建立起多元化合作關系,在維護資金存取需求的同時,為用戶市場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總結:綜上所述,商業銀行的有效發展離不開經營轉型,而且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能夠為廣東境內商業帶來巨大的發展商機,強化其資產管理和應力能力。所以說,各個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快經營轉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自身經營戰略進行調整,讓經營發展模式朝著良好方向發展,避免更多影響因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