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莉寧
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作為從事與相關金融服務業所聯系的金融機構媒介,它作為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因素,為所有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的業務,為客戶降低風險。同時相關的放貸機構,發放貸款給客戶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也屬于金融機構的一個類別,而且它們的利息相對也較銀行為高,但較方便客戶借貸。金融服務業部門例如銀行、信托、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行業部門與此相對應。商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是金融中介機構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機構的產生不僅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節奏,更是為了產品營銷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新經濟運行態勢下,金融機構在經濟活動中為資金雙方提供投資、融資、合理規劃的服務功能,也為資金安全性需求者和其他金融活動參與者提供各種有關的服務。理所當然,為了保持金融機構自身在相關業務以及產品設計領域的優勢,擴展業務范圍,增強競爭實力,保證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實現滿足客戶進行投資于消費的現實需要。[1]
我國現有經濟體制不斷改革深化,為了應對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挑戰,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尋求自身的競爭優勢,本著“客戶至上”的宗旨,向市場投放更多具有差異性的金融產品,豐富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但是在具體服務和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忽略了金融機構衍生出來的風險,為了促進金融行業的綠色、健康發展,因而就要加強管控。
從目前來看,金融科技的業務拓展了龐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資本市場正在提高關注力度。自2009年至今,花旗銀行、高盛、美銀及摩根斯坦利等各個大型投資銀行已經在世界范圍內3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謀劃發展布局。從定量分析來看,在亞洲范圍內,各大傳統金融機構正在“一窩蜂”地追隨電子化設備。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支付等各項新興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嶄露頭角,漸漸地將會引起全方位變革,在短暫的幾年時間里,我國在支付媒介、余額寶理財、普惠金融等模塊已經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其他國家不可小覷的經濟實體之一了。隨之帶來的也有風險,我國現有的信用體系還不完善,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相關法律設施還有待配套,雖然互聯網金融的違約成本較低,而且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缺乏傳統的中介、 降低交易成本、沒有壟斷利潤,但是很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由于準入門檻低和信息不透明性,P2P網貸平臺成為不法分子進行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場所。社會上一些P2P網貸平臺例如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先后被依法處置應該引起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強烈關注。
金融產品要在滿足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情況下進行適當創新,然而,大多數金融企業為了填補市場的空白,沒有考慮到產品的效益與成本原則,忽略了對其功能的考量,迫切發布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雖然在短期內占領了市場份額,但是推廣之后并沒有獲得較好的效益。不僅如此,沒有目的性的行為也造成了資金回流的壓力過大;其次,在產品創新方面,差異化沒有凸顯出來,模仿行為頻繁出現,缺乏對金融市場的考察,創新能力低下。在金融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人們對于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進行投資、消費,更加操之過急。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金融改革工作的成果已經非常顯著,中國發展金融行業的基本思路,最重要的就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以及建設大國金融。在處理金融變革的問題上,我們一直秉持的態度是要低調,但是方向要明確,堅定務實地改革。可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機構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于“產、權、債”三者的關系在處理時市場定位比較模糊。金融機構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僅縮小了自身的發展空間,盈利能力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水平,同時聚攏各種資源變得困難,風險事故的發生反而變本加厲。例如,我國金融市場在面對較大的對沖基金時,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金融機構自身很難應對風險。
在這樣的改革開放大背景下,金融市場開發程度日益加深,為了有效防范、管理各類金融風險,金融機構需要逐步探索發展模式,穩步提升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管理能力。
英國作為首先發展金融科技的國家,在對于金融科技監管體系的完整性上已經做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在借鑒英國對于證券市場的監管模式基礎之上,同時立足于本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現狀,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帶給人們的誘導。英國的互聯網科技的監管一直由行為監督局進行掌控,設立了一個叫做創新中心的組織以便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在科技上的作為。他們的要求對于金融數據的使用完全是高效、透明的。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新型的金融數據資源庫的辦法,不斷更新來自于金融市場、商業行為、經營活動的數據資源,運用多種信息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歸集,形成的專業數據平臺供給需要的機構、企業使用,形成一個數據共享的平臺。例如證券行業的數據包括客戶的資產規模、交易時間、交易頻率等類型,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分類,可以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這應該是各券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運用后臺的數據維護、更新,整合社會資源,將具有專業科技水平的人才投入到系統的建設中去。構建一個能夠整合金融市場信息以及大數據的綜合性監管平臺顯然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盡管在目前看來目標難以達到,但是這一設想無論在金融創新還是風險管控等方面都有助于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源整合、利用,能夠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實性。
金融市場作為國家經濟進步的核心力量,為了避免金融產品創新對金融市場格局穩定的威脅,我認為應該嚴格制定并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就像利率的制定一樣,具有統一的標準和原則。金融監管部門有責任對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對其可能產生的風險嚴密考量,確保分析報告的真實性與可信性,來確定該種金融產品能否進入金融市場這個大環境。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嚴格履行市場準入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安全,但是,如過分限制存在風險的金融產品進入,將導致金融市場缺乏活力,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為此,針對一些風險較低的金融產品,可以采取試準入的手段,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考察后,綜合評估其風險,避免“一刀切”所帶來的影響。
我國現有的金融機構數量龐大,機構職能之間設置重疊,機構活動能力低,不僅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成本,而且對于自身的發展也存在不利之處。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情況,應該加強結構調整力度,采取集約化管理的方式,裁撤冗余結構,更好地集中區域優勢,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同時為了避免無效競爭,商業銀行可以調整經營方式,形成科學的競爭與合作機制,避免無序競爭給金融風險管理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金融風險管理效能。[2]
金融市場的發展壯大,伴隨著金融創新,同時也伴隨著復雜的金融風險,如果不對金融市場嚴加看管,對金融機構的發展是一種威脅,也會影響金融市場正常運行的秩序。所以,我們更因該重視金融創新與風險管控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