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 靖
當前,資源消耗量的日益擴大使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的十九大報告中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可見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由此,綠色金融應運而生,可以預見,隨著環保理念逐步落實到經濟發展中的各個方面,綠色金融也會越來越趨于完善。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對綠色金融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從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看,綠色金融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金融部門在做出投融資決策時,將環境保護納入評判項,并進而引領社會資源的導向,提高企業的環保意識,實現整個經濟體系的良性發展。換而言之,金融業與企業在做出投融資決策時,要充分衡量影響環境的各種回報、風險和成本,通過這種做法增加整個社會的環境效益。二是金融業要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避免過于追求短期利益引發的過度投機。
為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銀監會,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分別于2004年,2007年,2012年,2015年下發了關于貸款風險管理,防范信貸風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文件,通過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促進了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
綠色金融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事物,發展較為迅速。目前,綠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其一,市場需求逐漸擴大。產業研究院預測2030年我國綠色融資需求規模預計高達123.4萬億元。其二,創新型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產品之間的差異化較為明顯。其三,覆蓋的環保產業增多。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覆蓋了各類的環保產業,例如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等。其四,非銀行金融機構成為新的參與主體。除銀行業外,在綠色金融的發展中也不乏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身影,以期貨、保險、證券、基金為主要代表。與銀行業相比,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能夠充分利用各自的行業優勢,從多方面,多角度助力我國生態保護和環保業的發展。
發展綠色金融,金融機構是主力軍,但金融機構在引領綠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沒有將綠色金融貫穿到其業務經營中的各個方面。主要體現在,此類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金融相關業務時,仍是以綠色信貸為主,且貸款對象多為處于產業中下游環節或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企業。二、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度較低。其中,我國綠色保險與綠色證券的發展仍處于試驗階段,雖然有較大的潛在市場需求,但能供給不足制約了此類產品的發展。
除了金融機構引領乏力,其他市場主體的參與度不高,也制約了綠色金融的發展。這與對企業環保政策執行情況的審查不深入,缺乏激勵機制有關。同時,企業內部缺乏綠色金融業務經驗和專業識別能力使得部分企業想要響應國家號召,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為更好地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銀行與企業間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特別是對銀行來說,需要準確掌握企業潛在的環境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央行征信系統中加入了企業環保信息,但從實施效果看,企業環保信息提供的數據有限,且真實性不能保障,特別是當環保信息與綠色貸款相關時,企業傾向于隱瞞真實情況,提供虛假信息。單一依靠央行征信系統,不能徹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時所承擔的風險增加,阻礙了綠色信貸的發展。
雖然前文中提到,從2004年到2015年間我國已出臺多個相關文件助力綠色金融的發展,但這些文件以部門規章為主,大多是指導性意見。一方面對市場參與主體的約束力較弱,未能準確界定市場參與主體的權責,針對性和實踐性較弱;另一方面其適用范圍較小,存在政策空白地帶。例如,對綠色證券、保險、信托的環境準入機制就沒有明確的政策可供參照。這就需要政府盡快出臺能夠規范市場行為,劃分各方權責的法律法規,構建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使綠色金融能夠帶來的環境效益真正落到實處。
與國外綠色金融的發展多依靠市場化驅動相比,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多建立在政策推動的基礎上。例如,金融機構在向綠色產業提供資金時,多依賴于政策導向的強弱,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市場活力,不利于綠色金融的長遠發展。
此外,政府的過多干預也會導致綠色金融領域資金價格信號扭曲,不能引導投資者改變固有的投資偏好。綠色金融作為一種金融發展模式的創新,在理想狀態下的傳導效應是,通過服務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金融產品、工具等的創新,提高環境友好型項目或產業的投資價值,從而改變投資者固有的投資理念與偏好,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最終獲得環境效益,實現整個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因此,要平衡金融中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價格是指向標。而價格的形成只有在市場占主導作用的情況下才是最有效且持久的。為實現我國綠色金融的長久發展,就要改變政府主導的定價機制,政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之后,把權力交給市場,由市場形成自下而上的傳輸機制,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
未來我國可以考慮進一步發展綠色信貸、綠色股票、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和綠色中介服務等。針對目前我國發展綠色金融時存在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的問題,可以從擴大市場參與主體,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著手。針對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要鼓勵其將綠色金融貫穿到業務經營的各個方面,創新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金融產品。針對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鼓勵其在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發展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等,并在此基礎上研發衍生品,發揮行業優勢,尋找利潤增長點。
要求企業據實披露環保信息可以緩解綠色金融發展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現有央行征信系統中,企業環保信息的披露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由政府牽頭設立統一的環保評級標準,將相關指標綜合量化;同時將信息披露納入法律體系,通過法律約束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如果能建立起統一的企業環保信息披露制度,將有益于降低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同時有利于更好地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動態監管,保障綠色金融實現良性發展。
從國家層面出發,需要出臺能囊括綠色金融業務開展,行業監管等各個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在權責劃分中要強調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環保責任的落實,對貸款企業與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環境風險進行把控。具體來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查詢企業環保信息、口頭問詢、實地考察等形式加強監控;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綠色金融各方參與者的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要減少政府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政策干預,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就必須轉變投資者現有的投資偏好。除了價格機制發揮的引導作用外,政府宣傳也能發揮較大作用。在宣傳綠色行為理念時,從社會公眾角度出發,政府可以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量,形成一種崇尚綠色理念的社會氛圍。從投資者角度出發,政府可以引導投資者樹立綠色投資與社會責任的投資理念,鼓勵機構投資者在投資分析,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從而發揮示范效應,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到綠色金融的投資領域。從企業角度出發,政府可以通過經濟利益激勵與社會聲譽激勵的方式,引導企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