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苗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的,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貧困地區鄉村振興主要任務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要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政府不能包辦扶貧,應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和社會參與的多元主體合作扶貧模式。各類主體有自身的資源,通過協同合作的方式對各自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整合以及共享,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當前濰坊市多元主體參與的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果,以扶貧項目為載體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但總的來說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合作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
濰坊市政府各個部門緊緊圍繞著中央以及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制定出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全市農業農村和精準扶貧重點工作目標任務立項落實的分工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機制保障。
從2012年開始,濰坊市組織開展了包村幫扶和選派第一書記工作。第一書記扎根貧困村,從精準“掃描”每戶貧困戶情況,到因地施策、因戶施策。李曉祥,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派駐安丘市石埠子鎮蒯溝村第一書記,自2017年駐村以來,堅持把創辦集體股份合作社作為幫扶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緊貼幫扶村實際情況,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生態化種養殖業,集中優勢力量闖市場,以此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經濟收入,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運行良好,勢頭強勁,初步形成了15畝草莓大棚、200畝優質金黃金桃木生產基地和300畝淡水魚養殖業的產業規模,取得了些階段性成果。
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經營業務涵蓋蔬菜種業研發推廣、果菜品種權交易等蔬菜全產業鏈領域。該集團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援建與精準扶貧戰略,利用壽光蔬菜的品牌和資源優勢,整合蔬菜行業的優勢產業資源,先后實施了沂水高橋鎮、青島綠色硅谷產業園等數十個精準扶貧項目。集團以科技園區為核心,因地制宜示范帶動基地生產,形成以當地優勢農業資源為依托的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先后直接安置一萬多人實現就業,幫助五萬多人實現了再就業,扶持帶動十萬多戶農民走上了増收致富之路,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目標。
社會組織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濰坊市有關部門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開發,支持社會組織公益活動的項目化運作。濰坊市金陽公益服務中心是一家在濰坊市民政局注冊的公益組織,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搭建起公益服務平臺,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在精準扶貧方面成效顯著,為濰坊市社會組織參與扶貧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自2016年成立以來,金陽公益設計并執行的精準扶貧項目數十個,近期參與的有“情系夕陽·愛留古村”鄉村公益游項目、“授人以漁-鄉村技能扶貧培訓計劃”精準扶貧項目、“情系火山口·愛留五谷村”鄉村公益游精準扶貧項目、“愛在金陽·助學圓夢”精準扶貧項目等。例如“情系火山口·愛留五谷村”鄉村公益游精準扶貧項目定向扶貧5個省定貧困村187人,通過宣傳吸引萬名愛心人士和32家愛心企業到火山口附近的五村進行鄉村旅游,購買當地土特產,提高村民收入,大量游客帶動當地餐飲和文化旅游的發展,帶動大量鄉村勞動力回鄉創業。
精準扶貧多元主體的參與給予貧困戶更多選擇,滿足不同貧困戶的需求,各種扶貧資源更為有效地利用到扶貧工作當中,扶貧效果明顯,但是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合作機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地完善。
政府給予扶貧企業產業支持政策,希望企業能夠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提高貧困村的經濟收入,實現脫貧。雖然大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較強,但利潤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目標,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了部分企業在獲取政府項目資源后,不顧及貧困地區實際情況,擅自發展不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扶貧效果大打折扣,與政府的扶貧目標不符。
當前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在精準扶貧時缺乏有效的協同平臺,精準扶貧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多元主體協同平臺的缺乏導致各扶貧主體各自為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在進行扶貧時沒有有效的對接,每個主體所獲得的信息不盡相同,各主體間缺少信息的溝通交流渠道,貧困村村民整天面對不同的扶貧主體,需要分別了解各種扶貧主體的意圖,對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松散混亂,影響精準扶貧成效。
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單一主體難以對農村貧困問題進行有效治理。一直以來農村扶貧過程中存在的觀念是農村貧困人口是落后的、沒有能力的以及缺乏資源的,需要新知識、新技術對貧困村以及人口進行改造,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政府等外部資源的提供者在貧困治理中就處于主導性地位,貧困者被動地接受各種外部資源,是被改造者,難以實現平等合作。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轉變舊有觀念,政府等多元主體充分認識到貧困村以及人口所具有的價值,在一個平等合作的平臺上共同開展農村扶貧。精確瞄準扶貧對象的切實需要,立足村落特色人文資源,整理發掘村落民族特色文化,引導貧困村村民重新發現和合理利用所屬鄉村價值。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不僅實現脫貧目的,還能讓精準扶貧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
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用市場優化配置貧困地區的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鼓勵更多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結合地方特色優勢資源,開展精準扶貧,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構建多元主體的協調機制可以有效的解決政策執行不力,各主體間責任不清,互相推諉的問題。當前各主體可以通過扶貧辦的信息管理系統了解政策信息和貧困戶信息,但信息只具有單向查詢的功能。為了促進各主體間信息交流,政府扶貧辦作為信息的管理者,建立起一個信息共享大數據平臺,扶貧信息的透明、及時,確保相關扶貧政策以及各主體資源信息全部實現整合共享。
精準扶貧工作是否有效以及效果的大小需要進行評估才能評定,評估需要從扶貧政策實施、扶貧政策實施效果、扶貧可持續性這些方面設立量化性指標,比如貧困戶滿意度、脫貧率、返貧率、貧困戶個人能力培養等,考核各扶貧主體的實際扶貧成效,以及對扶貧對象的實際帶動作用。明確評估主體,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半年和一年的定期評估,形成詳細的評估報告,在信息交流平臺進行公示,各主體能夠清晰的了解扶貧工作的成效以及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改進不足之處。
總之,新時期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應更多地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進來,形成政府提供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多元模式,最終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協同推進的脫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