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素華
個人所得稅征收,有利于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及社會貧富差距的調節,推動社會公平發展的實現。而施行個人所得稅制度,則能將社會發展中的差異性縮小,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力。現下,個人所得稅征收工作中依舊有一定缺點與不足存在,這也對政府及納稅人提出了需要在實踐中共同完善的要求。
個人所得稅在所有稅種中屬于直接稅,是唯一直接針對公民的所得征稅,無法轉嫁稅負負擔,密切聯系著公民的利益,能夠極大程度影響納稅主體收入。而在對稅務優勢進行評析時,最為關鍵的便是以政府政策出臺緣由作為出發點,圍繞公平思維對個稅改革效果展開評析[1]。需要引起關注的是,新時期下公平正義的預期目標與個稅改革之間有一定差距存在,具體表現在:其一,結合財政廳統計結果可以發現,調整起征點為5000元后,工薪階層納稅人員數量降低數千萬人,而這也表明了在我國第二、三階層人士中個人所得稅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對于未納稅或已納稅的人而言,極為不公平;其二,將所謂的“富人”群體作為目光聚焦對象,然而對于收入實際豐厚的群體而言,其個人所得稅實際繳納數量有限,收入分配仍然有不公平性。
我國現有衡量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標準主要為結構性減稅,立足于居民角度來看,因收入偏低所以抗拒個人所得稅繳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個人收入卻未能得到顯著加速,加之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更是使得居民承擔了更重的生存壓力。結構性減稅模式下,個人所得稅不但需將居民稅收負擔進一步減輕,同時還應當依托制度保障、規范體系,將逃稅漏稅及重復收稅避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變化十分顯著,有關個人所得稅改革方面也暴露出更多的問題,所以在結構制度中也會有一定差異出現,應當合理予以調整。
結合財政部門相關數據不難發現,近年來所征收的個人所得稅總額中,工薪階層基本占據了一半以上,如此即可將工薪階層工資收入確定為個人所得稅來源的主要對象[2]。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在于,收入較高的群體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并未以自身實際收入進行,大部分收入都未報入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內。所以,個人所得稅應圍繞高收入群體合理進行調節,在縮小貧富差距的基礎上,保障國家經濟發展得以平衡,進而穩定經濟增長趨勢。
我國經濟截止于目前為止始終保持著高速發展,人民個人收入水平、家庭財務收入呈現出質的變化,這也將豐富的稅收來源提供給了我國個稅。要想將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作用充分發揮,在稅制制定中應當依托一定手段,適當提高富人納稅比例,并酌情征收低收入家庭。就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可予以適當的補貼返還,促使低收入家庭收入得到增長。政府也可將富人繳納稅額用于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就我國征稅而言,降低富人收入并非是其目標,而是依靠先富的人帶動后富者,貢獻社會。然而,我國現有征稅沒有密切聯系大部分就業人口和個稅征收,因此稅收改革對象依舊受到局限。
我國在征收稅務期間,在扣除費用時基本以定額扣除為主,此類方式對于各個納稅人不同的納稅能力未予以充分考慮,即并未結合各個納稅人家庭經濟情況等對扣費標準合理進行調整,而是以相同的扣費標準來面對所有納稅人。同時,此類征稅模式對于我國各地區納稅人不同的經濟情況也存在考慮不足的問題,對于城市、農村經濟水平差距的考慮也有不足,未能以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人均收入差異為依據合理制定起征點,稅收公平性原則的體現不夠充分。故而,此類征稅手段科學性、合理性不足。
有機結合分類與綜合征收制的個人所得稅制早于20世紀就被提出,只是該稅制并未貫徹落實。結合現有形勢來看,因其能將我國稅收改革問題妥善解決,所以十分有必要落實該稅制[3]。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征收的各類應稅所得來看,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內并未將網絡銷售所得等個人收入涵蓋在內,同時以個人為單位實施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中更是沒有考慮家庭負擔差異。因此,有關收入分配公平方面,在完善稅制時,將家庭作為納稅單位極其必要。可將各類征稅所得分類征稅作為依據對起征點合理進行調整,隨后對家庭贍養老人、子女教育等支出稅前抵扣的綜合有機結合分類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征管體系進行完善。倘若能夠順利構建該系統,即可有效解決我國個稅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但是需要重視的是,在扣除這類費用時,應當圍繞現年CPI指數合理進行微調,以便稅負水平得以獲得一致性保障。
此處所指個人所得稅稅率調整表示將累進級距適當降低,合理進行個人所得稅稅率的設計。國際上通信個人所得稅改革總方向為“拓寬稅基,降低稅率”,而因綜合加分類是我國個稅改革主要方向,因此稅制復雜性必然會提升,經濟活動更加多樣,個稅設計需綜合考慮稅率、管理等方面。筆者認為,細化并非表示公平,復雜使工作難度加大、工作效率降低。而過于簡單也自然不允許,否則個別人便擁有了逃稅偷稅的機會。可將我國稅率級數適當減少,宏觀把控經濟源頭,維持社會收入的公平性,將低檔稅率合理減輕,并將高檔稅率適當提高。我國推進自主創業的政策背景下,將個體商戶經營所得提高,使其基本持平工資薪金所得稅負,在將貧富差距緩步縮小的基礎上,著重突出稅負的公平性。
我國需加大計算機征管系統的構建力度。在與涉及個人經濟的多部門聯網的基礎上,透明化納稅人經濟流動,使得稅務部門能夠全面監控個人經濟信息。在與企業、部門及銀行等社會領域聯合下,形成綜合辦稅網絡。共享個人信息,不但能使個人財產繳稅的審核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可將逃稅漏稅現象有效管控。在此期間需要密切關注個人財產信息泄漏的防范,以便個人財產得到安全保障。此外,計算機征稅網絡的發展也可實現更科學、先進的稅收模式,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內一直都未納入網絡銷售所得,然而當前電商發展極為迅速,在個人所得的組成中,微商、淘寶店主個人所得占據比重十分大,若是將該部分核算忽略,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必然會大幅度減少[4]。但是,在核算電商所得時難度較大,目前針對電商銷售商品可開具電子發票,由于電子發票造假較難,具有唯一性的二維碼,如此也就為電商所得核算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為網絡銷售所得納入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的實現奠定基礎。因此,在今后稅收改革中,應當納入網絡銷售所得。
作為高收入群體現下主要來源之一的財產性收入,隨著政府為更多人創造了享受財產性收入條件并為合法收入予以了保障,我國應當深入構建分層次財產登記制度。一方面,應當加大相關法治體系的建立健全力度,在確保法治公平的基礎上,逐一實現收入公平。另一方面,應當將公務人員、高收入群體資產進一步透明化,在對個人資金管理進行創新的同時,加快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的完善力度。
我國近年來兩會期間圍繞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組織召開了大量提案和討論,然而這類改革提案、討論之中既存在正確、激進的,同時也存在保守的。筆者結合我國現有個稅改革情況,簡要評析了效果,并針對現存的缺點與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以期我國個稅改革今后得以更完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