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娜 牛 云
由用戶體驗與需求層次出發,可將手機APP從設計思想產生到應用分階段分析,包括產品規劃(可研),設計,運營服務,完善五個階段。手機APP的服務模式以移動學習為主。移動學習指提供移動客戶端平臺結合網絡技術進行學習的方式。以英語流利說為例,分析其中的特點,以優化教育類手機APP對用戶的服務,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提供參考性建議。
英語流利說是一款將口語學習結合語音錄制評估并行的英語口語學習應用,通過個性化定制和場景滲透,將英語口語學習興趣化。以用戶不同種類和方面的需求為基礎,推出輕松學和定制學兩種學習服務模式。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可在輕松學的個性化欄目中自由學習。定制學對應于智能學習方案,根據用戶水平測試的結果生成智能學習方案。同時流利說為引導用戶堅持口語學習,在首頁設置打卡按鈕,顯示打卡天數,督促用戶口語練習日常化。用戶個人設置欄目有英語等級測試,用戶可隨時檢驗自己的口語學習效果,是口語學習重點化、目標化。
基于對教育類手機APP市場化、產業化的調查分析,以用戶體驗與需求為基礎,提出設計開發者為盡可能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提供優質使用體驗的C-TCUT設計模型[1],將教育類移動學習客戶端設計分為學習理論指導(Theoretical Guidance)、內容設計(Content Design)、UI設計(User Interface Design)、技術支持(Theoretical Service)四大方面。
將四方面的設計需求結合互聯網實踐,以移動客戶端為載體,體現其中,實用性與用戶優質體驗并行。通過對教育類手機APP在四大方面的不同特點,分析出教育類APP所能夠吸引用戶之處,以及給用戶帶來優質體驗的優點,同時分析現如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參考性的建議。
教育類APP憑借其交互性、動態性、擴展性在各類教育產品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據應用商店的下載次數統計分析,英語流利說在口語類APP中居于下載榜首,結合音頻視頻多種形態提供口語服務,能夠較好的幫助用戶實現協作學習和交流的目的。
學習理論是探索人類學習本質及形成原理的心理學理論。它重點研究學習的屬性、過程、目的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其分為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建構理論。
1.行為主義理論。行為學派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即S-R模型[2]。其中行為心理學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為強化,主要特點為(1)學習者感到愉悅便會重復此項行為;(2)愉快的東西消失或不快的東西增加學習者便會停止此項行為。英語流利說電影配音學習功能即在用戶看電影體驗情景愉悅的過程中并入口語學習,給用戶帶來學習的興趣,強化了學習目的。
2.認知建構理論。隨著認知理論的發展,學習者作為主體自發的去與客體進行交互作用連接,以便領悟知識的內涵。其主要強調學習者身臨其境,具體針對學習,靈活運用學習資源[3]。英語流利說推出的定制學即基于認知建構理論,通過學習者的自我測試為用戶提供一對一、極具針對性的私人定制學習。
內容設計包括結構、模塊、以及導航設計三大方面[4]。
結構設計反映出整個APP的框架結構和基本風格。英語流利說可以包括輕松學和定制學兩大塊。輕松學包括今日最熱課程、少年時代的經典動漫、生活中的地道表達等模塊,其中有真人對話練習、每日聽力、電影配音、名人演講等課程,用戶可通過自己的興趣添加適合自己的課程。定制學即偏重針對性輔導的口語服務。
模塊設計指將整個手機APP看作一個系統工程去統籌考慮。例如將英語流利說這個抽象的大系統分為定制學和輕松學兩大小系統。然后對兩大模塊方便進行設計、制作,而后形成整體。分模塊制作使得設計者在軟件開發時可以分工協作,允許開發者分別針對用戶對不同模塊、不同方面的需求進行評估,提高用戶體驗。
導航設計是在手機APP內容豐富,結構龐大的背景下,設置導航圖頁面引導用戶學習。而流利說在導航設計方面仍有欠缺,英語流利說在輕松學中的各個小模塊導航設計不明顯,用戶搜索信息較為不方便。如若導航措施不得力,會使用戶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降低,用戶體驗將會大打折扣。
手機教育APP的界面是實現人與信息交互的重要手段。因此UI設計提高用戶體驗的一個關鍵要素。UI設計具體包括素材設計、布局設計、色彩搭配三方面。英語流利說素材選擇緊扣時事熱點,與時尚接軌,對話內容包含了生活、旅游、職場、商務等各種場景,同時強調系統化和進階性,以素凈淡雅的綠色為基調,提供給用戶希望的氣息和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技術支持包括安裝、運行、卸載服務。
英語流利說的安裝與其他同類APP相同能夠正常下載及安裝,并且安裝時并未出現隱形軟件選項附帶安裝,優化用戶的安裝體驗。運行時在通用網絡狀況良好情況下并未出現音視頻卡頓、APP閃退、廣告騷擾等問題,并在用戶賬號頁面設置有幫助與反饋,對于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后臺服務可以給出及時的針對性建議,為用戶實時解決問題。同時設置評分模式,用戶在體驗過程中可隨時跳轉到應用商店對APP進行評分。英語流利說設有網絡診斷,在軟件運行問題不明時,用戶可自行進行網絡診斷,根據診斷結果與客服聯系獲取服務。卸載軟件能夠正常進行,同時卸載時給出問卷尋求用戶建議,優化用戶的APP使用體驗。
現如今手機APP 在UI設計方面發展仍略存在不足,媒體更多的從互聯網思維出發以傳播效果為主設計界面系統,基于用戶思維層次,布局設計與導航設計應相互貫通,逐層深入。在滿足導航快捷的條件下,使界面富有藝術感染力。同時提供用戶在線在我評價,根據學習要求使個性化、針對性服務廣泛普及。
鑒于用戶需求與思維多元,本研究的討論仍不全面,對于用戶體驗及需求層次的分析闡釋不夠充分,各類手機APP開發思路有較大差異,本研究對“英語流利說”的個案分析難以代表整個教育類APP行業的發展模式。在給出創新思路發展建議時,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影響落實的要素還有很多。
自2015年“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教育內容持續更新、教育種類相繼變化,總體而言,中國教育此時面臨著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深刻變革中。未來的教育是線上與線下的高度融合,在互聯網的時代引導下,服務教育[5]。
“互聯網+”作為基于互聯網發展的衍生發展產物,為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技術平臺。盧衛秘書長在出席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時指出,“當前,在‘互聯網+’行動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技術深入到教育中,為教育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因此發展教育需同時結合互聯網實踐,立足于現代科技的更新進步,在互聯網+的模式背景下發展教育事業,使教育現代化不斷發展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