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王
在當前我國醫療保險體系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醫療欠費現象不斷頻繁,加劇了醫院運營發展壓力。醫療欠費激增和清償難度大成為了影響醫院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醫療機構在擔負著救死扶傷的職責的同時,還要被迫扮演追債者的角色,這給醫院運營和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1]。怎樣才能將醫院醫療欠費問題處理得當,是當前醫院重點思考的內容。
醫療欠費根據費用支付方式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首先,完全自費醫療病患欠費;其次,農村合作醫療病人欠費;最后社會保險病人欠費。在這三種形式中,完全自費醫療所欠費用占比比較多,其次是農村合作醫療。從醫療機構自身角度來說,醫療欠費在三級醫院中占比中,以地級及省級醫院欠費數額最高,之后是縣級醫院,最后是鄉鎮衛生院。由于醫療欠費現象的出現,給醫院今后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2]。
醫療欠費數額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受到醫療機構服務區域以及情況的影響。結合各個級別醫療欠費情況來說,因為地方以上的三甲醫院醫療水平相對偏高,并且急救系統比較完善,醫療設備較為先進,在醫院診治的群眾數量相對較多,尤其是在出現公共危機事件之后,受傷的群眾一般會運送到這些機構中,這些機構需要盡可能的給病患提供醫療服務。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醫療費用將無法及時落實到位,醫療欠費在某種程度上主要產生于這些主要擔任突發事件的醫療機構中[3]。對于基層醫療機構而言,其技術水平比較薄弱,并且醫療設備不充分,診治能力有待提升,在出現突發公共事件時,人們秉持給病患提供專業治療服務的標準,盡可能的給病患提供醫療服務,緩解病患疾病壓力,通常會把病患轉送到地方級以上的三甲醫院。所以大部分欠費往往產生于地方醫院,基層醫院發生醫療欠費幾率比較少。其次,由于醫療責任事故和醫療技術事故而造成的醫療欠費也無法避免,大大增加了醫療成本,降低資金的周轉率。
病患引發的醫療欠費現象,主要展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病患對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不滿意,從而拒接支付對應的費用。因為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不滿足病患預期標準,甚至和病患提出的預期標準相背離。第二,病患或者具備償債職責的第三者對就醫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費用保持懷疑態度,認為醫療機構為了醫院經濟發展而沒有征求病患需求的情況下,故意應用一些價格高昂的醫療藥品或者醫療器材;或者認為醫院收費標準缺少合理性,存在隨意亂收費的現象,使得其面臨的醫療經濟壓力較大,遠遠高出自身預期標準。第三,部分病患將會受到他人或者媒體等因素的影響,故意制造事端或者抓住醫療工作人員小的失誤,趁此機會威脅醫療工作人員減少醫療費用。第四,付費主體缺少明確性,導致的醫療欠費現象。因為病患在進入醫院接受治療之前,對其造成疾病或者損傷的職責主體不明確,病患和可能存在償債職責的第三者之間都不愿意繳納對應的醫療費用,比如交通意外事故等。
社會因素導致的醫療欠費現象,具體展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因為近幾年來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化醫療設備和器械應用力度升高,醫療藥品以及材料價格不斷提升,加劇了病患看病壓力。結合調查得知,醫療服務費用增長效率遠遠高于普通家庭經濟收入,家庭一年的醫療費用占據相對偏高,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占比比較大。所以,醫療費用不斷攀升,給社會以及家庭增添了經濟壓力。其次,我國部分農村群眾以及外來務工人員沒有醫療保險,針對其而言,在出現突發事故或者重大疾病的情況下,將會產生高額的醫療費用,病患處于自身經濟影響,無法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從而引發醫療欠費[4]。最后,部分醫院為非營利性機構,醫院作為救死扶傷的重要機構,衛生部門曾經多次表示,醫療機構需要秉持“先救治后結算”的標準,凸顯“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給醫療欠費現象提供了條件。由于對無主管理病患的治療,將會加劇醫療欠費現象發生幾率。對于部分由120急救系統送入到醫院中救治的無主病患,醫院無法推脫職責,應該秉持救人的宗旨,一些病患在救治之后,擔心治療費用無法承擔,從而出現“不辭而別”的現象,導致醫院醫療欠費數量不斷增加。
在給病患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需要注重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給病患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提升病患治愈率或者好轉率,適當的縮短病患住院周期,轉變各個科室服務態度,極大限度的降低病患把醫療服務或者醫療態度當作借口,拒絕支付醫療費用的現象。在給病患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針對一些非急、危等病患,需要接受價格昂貴的檢查,或者需要接受價格昂貴的醫療器材的,醫療工作人員需要向病患進行具體情況說明,在獲取病患同意以后簽字,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及時和病患進行交流,并告知其醫療服務,這就是醫療工作人員擔具的職責,讓病患享有知情權,在得到病患的同意以后才能進行。
首先,做好病患住院過程中和病患關系良好的聯系人資料信息的登記、錄入工作,并核對其真實性,在病患出現醫療欠費現象時給后續費用催繳提供條件。其次,科學制定和執行一日清單體系,讓收費項目更具透明度,提升收費的合理性和公開性,對一日清單中病患存在疑問的內容進行闡述和介紹,在病患沒有異議的情況下讓其在病歷單上簽字,放置在病案里,以便今后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最后,病患在出院結算時,實行即時結賬,當天出院當天就可以結賬,解決了結算滯后的問題。優化流程,大大減少醫療欠費。
為了能夠防止醫療欠費現象出現,做好欠費管理工作,醫院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管理體系,并把管理職責分配到各個科室中,從而讓相關人員樹立良好的職責意識,實現對醫療欠費現象的科學管理。針對欠費比較嚴重的醫院部門,需要組建專業的欠費管理團隊,并全面激發醫院所有職工親緣、人緣、地緣等關系,對于成功處理欠費現象的職工進行激勵,從而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引導醫療欠費管理工作穩定落實[5]。
針對一些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在進行治療時,需要做好藥物質量把關工作,盡可能的給病患提供一些適宜并且價格便宜的藥物,在病患出現病情好轉的情況下,勸導病患轉回到所在區域的醫療機構中進行進一步的治療,或者回家進行治療和休養。針對具備償還欠款能力但是經過多次的催繳不還款的病患,結合實際情況,可以適當的采取法律武器進行處理。
將醫療糾紛當作一個重要內容納入到綜合管理活動中,加強對醫療人員綜合培訓,科學建立醫療服務質量考核體系,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采取對應的管理對策,讓醫療服務質量和個人經濟效益充分結合,提升職工防范意識,極大限度的減少醫療糾紛現象出現,防止由于糾紛而引發的醫療欠費。要想將醫療欠費現象進行處理,需要結合醫療體系改革要求,科學設定醫療保障體系,秉持“低水平、廣覆蓋”標準,把城鎮各個從業職工都納入到保障范疇內,科學構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融合的醫療保險體系,減少疾病造成的經濟風險。并且,提升農村群眾抵抗風險能力,保證農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在醫改環境下,需要建設農村家庭保障體系,將農村就醫問題進行處理,防止不必要醫療欠費現象出現。
總而言之,醫院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對應的管理對策,減少醫療欠費現象的出現,讓醫院自身合法權益得到保證,醫院可以正常運行,給群眾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在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給醫院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