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蕙鸞
摘要:《長生殿》中出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動物詞,通過對比分析原本與英譯本發現,在翻譯過程中實現此類詞匯文化信息和內涵的等值,減少文化欠額極具必要性,本文從四個層面辨析不同動物詞在漢英語言中深層文化內涵,以此為動物詞的中英轉換提供參考。
關鍵詞:《長生殿》;動物詞;文化內涵意義
本文以奈達在其翻譯理論中對于文化因素所作出的種類劃分為依據,將《長生殿》中的詞語劃分為生態文化詞、物質文化詞、語言文化詞、社會文化詞以及宗教文化詞[1],其中生態文化詞下的動物詞出現頻率極高,且其蘊含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內涵,故而筆者希望通過對比該類詞語,為生態文化詞的漢英互譯提供參考。本文選擇根據指示意義與文化內涵意義的四種對應關系,將《長生殿》中所出現的動物詞匯進行分類討論。[2]
一、指示意義相同,文化內涵意義相近
在漢英文化中“鼠”有極為相似的文化內涵意義,對此類詞匯的指示意義和文化內涵意義進行溯源,有助于我們把握翻譯的準確性。在漢民族文化中,傳說在混沌未開之際,“鼠”犧牲了自己的視力將混沌咬破,使得天地分開,有創世之功。但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鼠”偷盜糧食和損壞家具衣物的行為,使得漢民族人民對其十分厭惡。早在詩經中便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3]這樣的句子,以及習語“賊頭鼠腦”、“狼貪鼠竊”、“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等。
與漢民族相似,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則將“鼠”看作能預測未來的吉祥之物,后同樣因為遭受到鼠疫的折磨,人們對于“鼠”的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敬畏轉化為憎惡,如習語“Oh,you dirty rat!(哦,你這個混蛋!)”、“a rat race(小人之間的競爭)”、“smell a rat(感覺不妙)”等。
《長生殿》中“不提防柙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譯文“They do not guard against the bear and tiger,the stuffer rats and foxes to run riot.”[4]其中的“社鼠城狐”喻奸佞小人,在此影射仗勢橫行的奸臣楊國忠。此處“鼠”指為人們帶來危害的人,同時使用“鼠”作為喻體,表達了人們對于楊國忠此等奸佞之人的厭惡憎恨之情。故此處使用“rat”一詞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文中此類高頻動物詞還有“熊”(bear)。
二、指示意義相同,文化內涵意義不同
“龍”、“鳳凰”“鸞”均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符號,漢語中的文化內涵意義無須贅述,但在英語文化世界具有極為不同的文化內涵意義,故而對此類詞匯的雙重意義進行溯源極具必要性。“dragon”多用于貶義,最早在《圣經》中有所記載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phoenix”起源于古埃及和希臘神話,是在阿拉伯的沙漠中生活了五六百年的神鳥,自焚后重生,故主要有“再生、復活”之意;“鸞”常常對應“phoenix”或“blue bird”,在西方文化中“blue bird”象征著“能夠驅散恐懼的事物,或困難中的希望”,后根據梅里斯·梅特林克所創作的《The Blue Bird》產生“幸福”這一意象。[7]
在《長生殿》中,“鳳”和“凰”多搭配“龍”或“鸞”使用,在代表“皇帝”與“帝后”之外,還象征著“愛情”,如:“恰偷觀,鳳翥龍蟠,愛殺這雙頭旖旎,兩扇團圞”[8],金釵的龍飛鳳舞之姿象征著唐明皇與楊玉環之間夫妻和美的情狀,此處譯文“I steal a look at these carvings of dragon and phoenix”,因兩個動物詞在漢英文化中意義的不同,故而直譯無法正確傳達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形成文化欠額,并對文化傳播與文化符號的樹立產生影響,此類情況多見于英譯本。
三、指示意義相同,文化內涵意義僅在一種語言中出現
此類詞匯屬文化空缺詞,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特殊性,但在兩種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會形成阻礙,“狐”便是其中之一。在漢英文化中,“狐”的形象都具有“機智、聰明”的特性,在日常用語中與文學作品中或取其“機智”之意,或取其“狡猾奸詐”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民族文化中“狐”具有“狐媚”這一意象,在《太平廣記》中,的狐貍被賦予人形,并且兼并妖媚與美好兩種特性。“有一個蛾眉狐媚把唐宗變”,譯文“Here is the one called the Fox,who tried to change the ruling house of Tang.”[9],這里的“狐”便是運用了“狐媚”這一已經幻化為人形且妖媚惑人的意象。因為在文化上的空缺,造成此種意象在翻譯至英文的過程中,轉化為“the one called the Fox(一個叫“狐”的人)”,無法表現將“迷惑他人”之意表達出來,這使得這一段所要表達的意思大打折扣。
四、指示意義不同,文化內涵意義相同
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因人們對于客觀事物認知方式不同,故不同民族選擇不同的動物詞來表達相同的文化內涵意義,如漢語中的“虎”與英語中的“lion”,這類詞在翻譯中需要特別注意。
在《長生殿》中出現“狼貪虎視威風大……”,譯文“Like a ravening wolf or tiger,proud in my strength……”[10]。原文中的“虎”均象征著“兇猛、力量”,在譯文中同樣被翻譯為指示意義相同的“tiger”,然而實際上這不符合西方人對于“兇猛、力量”這一意象的認知。“虎(tiger)”在中國被視為萬獸之王,其特點是兇猛有力的,因此在漢民族文化中出現用“虎”代表“勇猛、兇猛”、“力量”、以及“權利”等。然而相等的文化內涵意義的表達在英語中為“獅子(lion)”所代替,如:12世紀后期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因其勇猛大膽被稱為“lion heart(獅心王)”;“lion”為英國的國徽,同時英國人也稱自己為“British Lion(大不列顛之獅)”等。漢語中有一句習語“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在英文中同樣表達觸怒可怕的對手的習語為“twist lions tail”;漢語中形容驍勇善戰的將軍會使用“虎將”一次,相對應的在英文中會這樣表達“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獅)”等。
通過對四類動物詞的研究發現,動物詞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應深究每一種動物詞的深層文化含義,減少文化欠額。
參考文獻:
[1]柳曉萍.從功能對等角度分析楊憲益和戴乃迭《長生殿》英譯本[D].福建師范大學,2011.
[2]吳建新.《長生殿》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比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
[3]《詩經·魏風·碩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5][6][7][清]洪昇.長生殿[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7]Timothy B.Leduc,A Canadian Climate of Mind:Passages from Fur to Energy and Beyond.[M]2016:192-195.
[8][9][10][清]洪昇.長生殿[M].楊憲益,戴乃迭.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