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鐵奇
摘要: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創意折射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大眾文化正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文化,同時引領著大眾的文化消費。電影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和產物。好萊塢電影是面向大眾的文化產品,在具有藝術性的同時,也滿足了文化性。本文試從大眾文化視角淺析好萊塢電影《復仇者聯盟》系列,如何體現大眾文化。
關鍵詞:藝術;大眾文化;好萊塢電影;《復仇者聯盟》系列
電影本身不僅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文化產品。《復仇者聯盟》系列的好萊塢電影以商業性為導向,遵循大眾文化的游戲規則。雖沿用了超級英雄這一橫亙不變的主題,但玩出新套路,體現了大眾文化的消費需求,獲得廣大觀影者的青睞。
一、大眾文化
(一)大眾文化的起源
大眾文化來源于西方的文化意識,是一種主體意識的覺醒,流行于20世紀初的一種文化思潮。這種文化現象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繁榮的工業文明的反映,同時與大眾意識的日趨成熟緊密相連。在眾多大眾文化研究流派中,具有顯著影響的主要有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和英國伯明翰學派對大眾文化的辯證思考。
(二)大眾文化的含義
英國學者約翰·斯道雷概括出六大內涵:大眾文化是區別于高雅文化而獨立存在的“剩余的文化”;大眾文化是“服務于人民的人民文化”;大眾文化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而大批量生產的文化,其觀眾是沒有鑒別力的消費者”;大眾文化“消融了高雅和大眾,藝術與商業之間界限的文化類型”;大眾文化是“從屬群體對抗統治群體斗爭和談判的場所”。
本文筆者比較認同的是陶東風對大眾文化的界定: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的范疇,它主要是指隨著現代大眾社會的興起而形成的、與當代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關,以大眾傳媒為主要傳播手段、進行大批量文化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簡言之,大眾是在特定的關聯中體驗并消費相關的文化產品。
二、好萊塢電影中大眾文化的極致體現
(一)娛樂性
娛樂意識是大眾文化的最典型特點,大眾在消費中獲得極致的滿足感,即“娛樂至死”。好萊塢電影的首要原則就是滿足大眾的日常休閑或娛樂追求,對觀眾群體沒有嚴格的要求,也不需要淵博的知識儲備。如《復仇者聯盟》,絕大多數的年齡段的觀影群體都可以理解劇情,都可以體會到精神上的自由感及快樂。在觀影中不僅緩解了現代人現實的精神壓力,也達到了自我娛樂的目的。
(二)商業性
大眾文化是消費市場的主體,可以說本身就是一種商品文化。好萊塢電影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最早并成功轉向商業電影美學。電影人敏銳的捕捉時下觀眾的口味和喜好,而不是去滿足具有高度文化教育水平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復仇者聯盟》系列中,六位超級英雄各有特點,有男有女,與之對應的反派也具有話題性,所有因素成功刺激了觀眾的消費熱情。
三、大眾文化意識下的《復仇者聯盟》系列
(一)英雄人物的代入感
不同于以往形象的無所不能以及超能力,鷹眼主要的武器是手中的箭,憑借強悍的反應能力射殺敵人,即便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感官擊敗對手。黑寡婦作為唯一的人類女性英雄,擅長近身搏擊,身手矯健,同樣精通心理戰術。這樣的人物設定,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給人以代入感。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自身的不懈努力,作為觀眾的他或她也可以成為沒有超能力的“英雄”。
(二)虛擬環境的真實感
《復仇者聯盟》中的一切都是發生在特定的虛擬環境中,但語言承載了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輸出了大眾文化的價值觀。美國隊長的言語中透露的都是他一直所信仰的愛國主義。而人物之間的各種親情、友情、愛情,即便是虛構的情節,也會和觀影人產生真實的情感共鳴。電影在虛擬的幻想世界中滿足了大眾在觀影過程中的真實感。
四、結束語
電影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是消費時代的大眾化產物。以《復仇者聯盟》系列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其內容是面向大眾的,甚至是廣達全球的,能夠很好地迎合主流審美趣味,達到大眾文化認同。好萊塢電影和大眾文化的時代是互相成就的,藝術作品的創作受文化價值的影響,同時也在兼顧高雅之美。
參考文獻:
[1]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M].楊竹山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8-18.
[2]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28-130.
[4]王煙霞.淺析好萊塢爆米花中的女性形象—以超級英雄電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276.
[5]周亦琪.電影《復仇者聯盟》的意識形態的解讀[J].視聽,2016(07):120.
[6]劉穎.解讀美國電影風靡全球的原因—以《復仇者聯盟》為例[J].流行歌曲,2012(1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