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師
有些學生寫記敘文,往往只是平鋪直敘,就事論事,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寫下來,把記敘文的“六要素”完成就了事。這樣的作文通常沒有多大的教育意義,給人的印象不深,就算書寫整潔,語句通順,也難以獲得高分。
像下面這篇學生來稿,便存在這樣的問題。
母親亦需要鮮花
劉偉姣
母親亦女人,女人皆愛鮮花。
——題記
那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天氣不是很好。但那一天對我來說確是(“確是”應該說得明白些,可改為“的確是”)一個棒槌,敲醒了理所當然享受母愛的我。(句號宜改為逗號)提醒了我這個懵懂的女兒:母親亦女人,女人皆愛鮮花。
傍晚,放學了的我慢騰騰地走在大街上。大風有一下沒一下地刮著我的臉頰(一般情況下,大風應該是連續不斷的,又怎么會“有一下沒一下”呢?陣風才會“有一下沒一下”。所以,應該刪去“有一下沒一下地”。或者,將“大風”改為“陣風”)。剛剛還好好的,怎么突然起這么大的風呢?一個、兩個、三個……咦,怎么這么多人拿著花啊?今天的花不要錢嗎?還是今天是什么節日啊?天,越發陰沉了。不做多想,(此處最好加上“我”)加快了步伐,默默在心中祈禱:天靈靈,地靈靈,千萬不要下雨啊。
終于到家了,雨也還沒下。一進家門,就看見母親拿著一個插著一枝開得極其鮮艷的粉色的康乃馨的礦泉水瓶,一臉喜色。“怎么樣,漂亮吧。(反問語氣,句號宜改成問號)今天去超市買東西,超市送的。”“超市送的?”好吧,我更關心這個。(因為后面不再是一問一答的對話,而是母親一個人在說,所以此處最好另起一段)“嗯,今天母親節呢。”“真漂亮,我第一次收到花呢。偉,你說,我們家怎么沒花瓶呢?”“偉,你說。(句號宜改為逗號)放這里好看嗎?”……凝視著粉色的康乃馨,聽著母親絮絮的嘮叨,我垂下眼瞼,靜靜地走進房間,沒有回答。
躺在床上,看著窗口,此時雨終于下來了,(逗號宜改成句號)雨珠“啪啪啪”的(“的”改成“地”)打在窗戶上,濺起一片片的(“一片片的”可改成“一朵朵”或“一片”)水花。想著那一枝張牙舞爪(“張牙舞爪”最好加上引號)的康乃馨,想著母親那一張笑得不見了眼睛的臉,似乎是那樣刺眼。面對母親因為那朵贈送的康乃馨而獲得的異乎尋常的快樂,我不由得陷入了回憶:
那一年的3月8日,(逗號宜改成句號)“媽,今天是3.8(“3.8”應改為“三八”)婦女節,您辛苦了。今天的家務我包了。”
又一年的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逗號宜改成句號)“媽,母親節快樂……禮物啊?額——好吧,我忘記了。”
轉眼又是六月廿十一(如果這是母親的公歷生日,宜和前面統一,將“六月廿十一”改為“6月21日”;如果這是母親的農歷生日,應將“六月廿十一”改為“六月二十一”).(逗號宜改成句號)“媽.生日快樂!容女兒獻上香吻一枚、擁抱一個,權且當作生日禮物。”
可如今的我是不是對母親太不關注了啊,連母親節都記不清了。記住了又怎樣。(句號應改成問號)回首過去十幾載,似乎送母親禮物的只有寥寥幾次,更別提送鮮花了。我是不是真的理解錯了?總認為母親這么節約的一個人不會喜歡這些(“這些”指較近的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但是,前文沒有提及,所以應該刪去“這些”)“虛華”的東西,就像花,沒幾天就枯萎了,有什么用呢?而且我買這些(“這些”可改成“‘虛華的東西”),不也是等于拿她的錢在買嗎?有必要嗎?
不,不對,此刻,看到(“我”已經“靜靜地走進房間了”,故“看到”可改成“想到”)母親對那朵康乃馨的喜愛,我驀然懂了:有必要。錢是一回事,情有(“有”應改成“又”)是一回事。再小的東西代表的也是一片心,一片情。況且母親也是女人,女人有幾個對鮮花有免疫力呢?母親亦需要鮮花!
母愛無私!不知何時,“母愛”已然成為了(“成為了”改成“成為”或“成了”)“無私”的代言詞(“代言詞”應改成“代名詞”)。慢慢(宜加上“地”),也讓(可刪去“也讓”)我覺得享受母愛已是理所當然的。
媽,對不起,我忽視了您的感受。是我太過自以為是!
媽,你(“你”宜改為“您”)等著,今年我一定不會然(“然”應改為“讓”)您失望!
媽,我期待這(“這”應改為“著”)你(“你”宜改為“您”)收到我的禮物時的驚愕!
《母親亦需要鮮花》是一篇結構清晰、語言明快、感情真摯的記敘文。文章先敘事,后通過心理描寫議論抒情,層次分明。語言富有生活氣息,且略顯風趣。像“真漂亮,我第一次收到花呢。偉,你說,我們家怎么沒花瓶呢”之類的話語,既清新自然,又顯示出媽媽與“我”的關系有點姐妹的味道。于是,母女之間親情的溫馨,也就彌漫于字里行間了。
《母親亦需要鮮花》寫的是母親收到一枝花這樣一件小事,應該是想借此來討論如何回報母愛這個“大話題”。可惜,“再小的東西代表的也是一片心,一片情”看似“勢”已起,卻馬上落到“況且母親也是女人,女人有幾個對鮮花有免疫力呢?母親亦需要鮮花”,給讀者的感覺是“以小見小”,并沒有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用術語來說,便是主題沒有升華。
好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在敘述、描寫的基礎之上另開新境,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一般而言,記敘文升華主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
一是由“事件”上升為“影響”。文章先對人物或事件展開生動的敘述,然后交代人物或事件對“我”或文中的主人公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應該是關乎人生道理的影響。
二是由“點”上升到“面”。文章先把某一個人作為具體的寫作對象,突出這個人的思想、品質、習性,進而推及到具備相同特征的一類人,或由個人命運推及國家、民族的命運,從而揭示其普遍性和典型意義。
三是由“托物”上升到“寄意”。文章對某種事物進行形神兼備的描寫與刻畫后,通過相似聯想,把對這種事物的贊美轉移到與這種事物有類似品格的人的贊美上來,從而把主題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四是由“表象”上升到“本質”。文章在敘述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提煉,揭示事物的本質或其內在的深層含意,從而催人感悟,發人深思。
五是由事件上升到哲理。文章先敘述具體的事件,在結尾處提示或暗示這一事件蘊含的深刻哲理,由具體的人和事向為人處世的一般道理升華。
《母親亦需要鮮花》升華主題其實很簡單:采用第五種方法,揭示給母親送花蘊含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何回報母愛,其實就是孝順的問題。孝順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母親喜歡鮮花,那給母親送花是不是就是“順”呢?當然是的。因此,只需在倒數第五段“母親亦需要鮮花”的后面加上“那么,我下次也給媽媽送花吧。畢竟,順也是一種孝啊”,文章就不是就送花論送花,而是就送花論孝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