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筱瑛
【關鍵詞】網絡;中學生;影響;綠色通道;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023-0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據統計,目前我國各類網站已有15000多個,網民近11100萬人,其中,學生占上網總人數的20%。那么,學生上網究竟都在做什么呢?本文就網絡文化對中學生的影響及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如何采取對策方面作了探討。
一、網絡的特殊性對中學生的成長主要構成了如下的影響
1.網絡信息垃圾的泛濫易使學生受到毒害
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垃圾的生產地。龐雜的信息資源在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思想和認知上的迷茫。特別是網上的色情、淫穢信息對正處于性心理萌動的中學生充滿誘惑力。據調查,在上網較感興趣的一項中,上色情網站的比例較大,他們觀看黃色網站,下載裸體圖片,有的學生甚至宣稱,上色情網站過癮、刺激,由此而引發的中學生性暴力、性侵犯行為的不斷上升。
2.網絡交往的虛擬性易造成人際情感疏遠
網絡通過其互聯關系構成了一個社會,創設了一個虛擬空間,這個空間豐富而又神秘。他們可以在“聊天室”或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來相互溝通,還可隨意包裝自己,無話不談……網絡上虛擬交往的獨特魔力,使許多學生失去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長久下去,成了被機器控制的“冷血人”。
3.網絡行為的隱蔽性易引發中學生人格分裂
網絡的隱蔽性使得道德人格尚未定型的中學生放縱自己的行為,在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姓名、年齡、性別與人交往而不被覺察,他們在網上尋求不同于現實的生活,嘗試著一種全新的感覺,因此,很多的中學生往往在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表現出不一樣的人格,從而造成中學生在網上的不道德行為日益增多,網上犯罪也層出不窮,如不良信息的制拋、污言穢語中傷他人、侵犯知識產權等。
二、應對網絡文化的影響,教育者應采取的對策
1.積極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拓寬學生思維和行為空間的同時,給涉世未深、價值觀尚未定型、辨識能力差、缺乏抵御力的中學生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例如:網上各種各樣的色情污穢信息、暴力信息等對廣大青少年的成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許多網站受“黑客”的攻擊;計算機病毒在不斷侵擾;網絡犯罪常有發生等等。面對這些問題,開展網絡德育教育勢在必行。我們必須組織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互聯網保密管理規定》、《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本校制訂的《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條例》等;也可通過板報、辯論、演講等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網絡道德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教師也可將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及時告訴學生,如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猝死網吧等,通過這些例子,提醒學生謹慎交友,防范網絡陷阱,注意適當使用網絡。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選擇能力和自律抗誘能力,培養學生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批判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建立“網絡綠色通道”,為學生開辟一片凈土。
網絡的開放性對于自我約束力不足、極富好奇心和道德自律意識不強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開放性所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是他們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環境因素。因此,學校在建設校園網后,在努力豐富校園網資源的同時,應積極做好防范措施,確保信息的安全。如:學??稍诰W絡服務器和學生電腦上安置防護軟件,對不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進行過濾阻攔?!熬W絡保姆”是專門為學生上網量身定制的一套網絡內容安全軟件,該軟件特有的內容智能過濾功能,為學生打開一個“綠色”網絡世界。
3.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網絡教學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開展網絡教學的目的是要讓中小學生學會利用網絡獲取信息,擴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目前很多學生把上網當作一種消遣的方式,缺乏網上學習的習慣,并沒有把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工具來使用。因此,各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使網絡成為一種常用的學習工具。
4.對學生進行性知識教育和心理輔導
現在社會對青少年生理、心理輔導機構十分缺乏,中國的父母一般都不好意思對未成年子女談及性,結果青少年很難從正確的渠道了解自身的生理特征。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年齡階段后,性成熟與性無知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學校應努力做好學生的青春期衛生知識及性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孩子掌握科學的衛生知識和性知識,就會獲得免疫力,自覺地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總之,當代青少年作為“網上的一代”,網絡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他們成長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三者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共同關心和重視青少年的網德教育,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編輯:蔡揚宗